首頁>科學>

幾個月內,6個平靜的星系變成熾熱的類星體,科學家們不知原委。

與人類短暫的生命相比,我們傾向於把星系尺度上的事件看作是發生得極其緩慢的,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

六個星系在短短几個月內以驚人的方式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它們從相對平靜的星系變成了活躍的類星體——所有星系中最亮的星體,並將大量的輻射釋放到宇宙中。

類星體是一種非常明亮的星系,它擁有一個超大品質黑洞,一個品質相當於成百上千萬個太陽的黑洞。當塵埃和氣體落入黑洞時,其他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加速離開黑洞,在黑洞上方和下方形成噴流。2015年4月,VERITAS地面望遠鏡所探測到的伽馬射線就是76億年前由這種噴流發射出來的。(圖片來源: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不僅僅是令人驚奇,這個大事件還可能有助於解決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是什麼產生了某個特定型別的星系的光。事實上,這可能預示著一類前所未知的活動星系核。

這六個星系起源於低電離核發射線區(low-ionisation nuclear emission-line region,以下簡稱 LINER)星系,就亮度而言,它們有點像星系中的次子。

這些LINER星系佔所有已知星系的三分之一,它們比中心超大品質黑洞正在休眠的星系更亮,但不如中心超大品質黑洞正在大快朵頤的活動星系(稱為塞弗特星系)明亮。

這張塞弗特星系NGC1097的照片由哈勃望遠鏡使用可見光及紅外光濾光片進行拍攝。塞弗特星系是活動星系核的一個亞型,是一類中心有明亮恆星狀天體的旋渦星系,與類星體性質相似,它是星系核有激烈活動的星系,只是光度比較低。(圖片來源:Message To Eagle)

現在,類星體星系是最活躍的星系,事實上它們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我們看到的可見光和無線電都是由黑洞周圍的物質引起的,這些物質被稱為吸積盤。

當物質落向吸積盤中的黑洞時,它釋放能量並加熱,導致盤中的內部區域變得更熱、更亮。(圖片來源: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吸積盤包含著塵埃和氣體,它們高速旋轉,就像水順著排水管流下去一樣,同時在中心黑洞強大的引力牽引下產生巨大的摩擦力。這種摩擦產生強烈的熱和光,從黑洞極區噴出的巨大噴流會發射無線電波。

與此同時,關於LINER星系中究竟是什麼產生了光的爭論由來已久。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是由黑洞產生的,另一些天文學家則認為它是大量星暴活動(星暴中誕生了許多恆星)的結果。

這幅壯麗的影象展示了星暴星系M82,它由碎裂的雲網和火焰狀的氫羽流組成,羽流從中心區域噴發出來,在這個區域內,年輕恆星的誕生速度比銀河系中快10倍。(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但是,由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天文學家薩拉·弗雷德裡克(Sara Frederick)領導的一個天文小組仔細核查了ZTF(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茲維基瞬態觀測裝置)自動天空監測實驗前九個月的資料,並發現了六個LINER星系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弗雷德裡克說:“我們首先觀察到了六個星系中的一個天體的潮汐撕裂事件,當一顆恆星距離一個超大品質黑洞太近而被撕碎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但後來我們發現,這是一個之前處於休眠狀態的黑洞,正在經歷一種天文學家稱之為‘變臉(changing look)’的轉變,最終形成了一個明亮的類星體。觀測到的六場轉變全都發生在在相對平靜的LINER星系中,這表明我們已經發現了一種活動星系核的全新型別。

“變臉”的轉變過程並不罕見,但通常不會如此劇烈。事實上,直到2015年,才有人報道過第一個“變臉”類星體,然後它逆向轉變——一個逐漸變暗的類星體最終變成了塞弗特星系。

此外,“變臉”通常發生在不同型別的賽弗特星系之間,它們產生了不同型別的光。這種光通常取決於星系的朝向——邊緣面朝我們還是整個圓盤面朝我們,所以這些轉變對它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謎(有朝一日也許可以解釋)。

這些塞弗特星系的轉變正是該小組著手研究的。

馬里蘭大學的天文學家蘇維·蓋扎裡(Suvi Gezari)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們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活動星系核,能夠將一個弱小的星系轉變成耀眼的類星體。”

星系核擁有一個超大品質黑洞,一些星系核非常明亮,以至於中心區域比其餘部分的星系還要耀眼,這些核被稱為活動星系核(AGN,Active Galactic Nuclei)。活動星系核的能量輸出主要是同步輻射、康普頓散射和受激輻射。(圖片來源:Pearson Education)

“有理論認為,類星體的形成需要數千年的時間,但這些觀測結果表明,這個過程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它告訴我們這個理論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曾以為塞弗特星系的轉變是主要的難題,但現在還有更大的問題亟待解決。”

這張哈勃發布的影象顯示了塞弗特星系2xmmj143450.5+033843,它距離地球近4億光年。(圖片來源:ESA/Hubble & NASA)

這些星系的恆星形成並不是很活躍——最活躍的就是每年產生相當於1.27個太陽的恆星。而其他研究顯示,許多(但並非全部)LINER星系似乎也沒有高的恆星形成率。

這並不意味著這六個星系是所有低恆星形成率LINER星系的體現,而可能意味著它們是一種完全不同型別的星系。

但這些發現也意味著我們對類星體的了解也可能是錯誤的。這些星系的變化在人類時間尺度上如此迅速而顯著,這個事實與當前的類星體理論是不一致的。無論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極端變化,它一定非常劇烈。

“這六個轉變過程如此突然並富有戲劇性,它告訴我們在這些星系中正發生著完全不同的事情”弗雷德裡克說。

“我們想知道大量的氣體和塵埃是如何突然落入黑洞的。我們捕捉到了這些轉變發生的過程,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機會,來比較星系核在轉變前後的樣子。”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MICHELLE STARR-胖頭魚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直徑“1光年”的水球能澆滅太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