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雙魚座-厄裡達諾斯的恆星流進行高解析度光學光譜觀測,天文學家已經揭示了關於其化學性質的基本資訊,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恆星流是恆星圍繞星系旋轉的細長細絲,由潮汐作用力拉伸產生,這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對這些結構的觀察可能對測試各種星系形成模型至關重要。雙魚座-Eridanus(簡稱PSC-Eri)位於銀河系盤中約420光年遠的地方。
這是一個圓柱形的流,由近1400顆已識別的恆星組成,分佈在大約2300光年的範圍內。由於其相對較近的距離和大數量的規模,被認為是研究恆星形成和測試恆星系統化學和動力學演化理論的優秀實驗室。因此,由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基思·霍金斯領導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對PSC-Eri進行了光譜觀測,以研究其化學性質。為此,在麥克唐納天文臺2.7米哈蘭·J·史密斯望遠鏡上使用了塔爾回聲光譜儀。
並將結果與大天空區域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光譜測量資料結合起來。研究的天文學家表示:在這項研究工作中,我們利用麥克唐納天文臺高解析度(R~60000)光學光譜資料探索了42顆PSC-ERI流星的詳細化學結構,並從低解析度(R~1800LAMOST)資料探索了40顆流星的詳細化學結構。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測量了光/奇-Z、α、鐵峰和中子俘獲元素在PSC-Eri溪流中的丰度分佈。
觀測結果表明:該星流的近太陽金屬丰度[Fe/H]約為-0.03,金屬丰度擴散約為0.07。根據研究,星流似乎具有豐富的色散,這些彌散大於許多元素的典型不確定度。然而,除了矽和鐵的丰度比[Si/Fe]外,這條“溪流”般的星流在其主軸上沒有顯示出明顯的丰度梯度。總結這些結果,天文學家們指出,PSC-Eri的詳細化學成分對於該區域的銀河系薄盤來說是典型的,只有在鍶、釔、鋇和鑭等幾種中子俘獲元素中才能看到一些增強。
新資料還表明,PSC-Eri比之前認為的要年輕得多,同時研究人員計算出,這條行流大約有1.2億年的歷史。Psc-Eri星流最初被認為有1億的歷史,但它的恆星的自轉週期分佈與120Myr的昂宿星系團一致。Li的丰度表明Psc-Eri是∼120Myr的,與迴轉年代學結果一致。研究利用蓋亞任務提供的運動學資料,發現的這種新圓柱形星流,隱藏在銀河盤中。
研究探索了這種恆星流的詳細化學性質,利用高解析度光譜進行跟蹤,並將這些資料與低解析度LAMOST光譜測量所觀測到的資訊相結合發現,該恆星流接近太陽金屬丰度,[Fe/H]=-0.03Dex;金屬丰度擴散為0.07Dex(去掉離群值後為0.04Dex),研究表明,雙魚座-厄裡達諾斯流是一個獨特封閉、年輕、化學上有趣的實驗室,可用來測試天文學家對恆星和行星形成的理解。
參考期刊《arXiv》
Cite: arXiv:2003.0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