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宇宙中會有一種新的光嗎?自19世紀末以來,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當加熱時,所有物質材料都會以可預測的波長光譜發出光。現在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材料,它在受熱時會發光,但似乎超過了自然規律設定的限制。1900年,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首次在數學上描述了一種輻射模式,並在假設能量只能以離散值存在的情況下,開啟了量子時代。

就像壁爐的火柴發出紅光一樣,不斷增加的熱量會導致所有物質材料發出更強烈的輻射,隨著熱量的持續上升,發射光譜的峰值會移動到更長的波長。根據普朗克定律,沒有什麼能比一個完全吸收能量的假想物體,也就是所謂的“黑體”發出更多輻射。

這一新材料由主要作者、倫斯勒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肖恩·雨霖發現:這種新材料打破了普朗克定律的限制,發出類似於鐳射或LED產生的相干光,但沒有產生這些技術所需的昂貴結構。

“超普朗克”材料在加熱時發出類似LED的超普朗克輻射光。

除了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期刊上的光譜學研究外,之前還在IEEE《光子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成像研究,兩者都顯示出約1.7微米的輻射峰值,這是電磁光譜的近紅外部分。這兩篇研究提供了遠場‘超普朗克’輻射最令人信服的證據。

這並不違反普朗克定律,這是一種產生熱發射的新方法,這是一種新的基本原理。這種材料及其所代表的方法,為實現超強、可調諧的類似LED紅外發射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用於熱光電和高效能源應用。

在研究中,建造了一種三維鎢光子晶體(這是一種可以控制光子性質的材料)有六個偏移層,結構類似於鑽石晶體,頂部有一個光腔,進一步細化了光。光子晶體將材料發出的光光譜縮小到大約1微米跨度,空腔繼續將能量壓縮到大約0.07微米的範圍內。自從2002年創造了第一個全金屬光子晶體以來,肖恩·雨霖已經為建立這一進步而努力了17年,這兩篇研究論文代表了他進行的最嚴格測試。

肖恩·雨霖表示:在實驗上,這是非常可靠的,作為一名實驗者,我堅持我的資料,從理論的角度來看,還沒有人有一個理論來完全解釋我的發現。在成像和光譜研究中,準備樣品和黑體對照(材料頂部垂直排列的奈米管塗層)並排在一塊矽襯底上,消除了測試樣品和對照之間可能會影響結果的變化可能性。在一個實驗真空室中,樣品和對照被加熱到600開爾文。

自然《科學報告》期刊上的研究表明當紅外光譜儀的孔徑,從充滿黑體的視野移動到其中一種材料時,在五個位置進行的光譜分析。峰值發射的強度比黑體參考值大8倍,出現在1.7微米處。

而IEEE《光子學》期刊上的研究展示了用近紅外傳統電荷耦合裝置拍攝的影象,這種相機可以捕捉到材料的預期輻射發射。在距離樣品不到2個熱波長的地方也有類似效應,但新研究的該材料是第一個顯示出超普朗克輻射的材料。

當從30釐米(約20萬個波長)的距離測量時,這一結果表明光已經完全從材料的表面逃逸出來。雖然理論不能完全解釋這種效應,但研究人員假設,光子晶體各層之間的偏移,能讓光線從晶體內部的許多空間中射出。發射的光在晶體結構的範圍內來回反彈,這改變了光的性質,因為它傳播到表面以滿足光學腔。研究認為光來自晶體內部,但結構內有如此多的平面,如此多的表面充當振盪器。

如此多的激發,以至於它的行為幾乎就像一種人造鐳射材料,這不是一個傳統的表面。這種新材料可用於能量採集、軍用紅外目標跟蹤和識別、由余熱或區域性加熱器驅動的紅外產生高效光源、需要紅外中的環境、大氣和化學光譜的研究,以及作為類似鐳射熱發射器的光學物理應用。

參考期刊《科學報告》《光子學》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太陽系中有一個黑洞?擾動太陽系的神祕行星X可能根本不是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