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在探測土星時,根據觀測資料,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還有其他大型行星存在。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佈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執行軌道異常,這6顆天體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執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而自然條件下碰巧出現這一情況的機率只有1/14000(0.007%)。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後,這兩位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在背後默默地發揮引力影響。
這顆行星被稱為太陽系“第九行星”,又稱“行星X”,據推測,這顆行星的品質可能是冥王星的4500倍,約為地球的10倍左右,距離太陽450億至1500億公里,繞太陽執行一週需求2萬年的時間。然而這顆行星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裡,科學家們始終沒有觀測到,哪怕是望遠鏡中最不起眼的一個模糊小點,也沒有被發現。
近日,兩名美國物理學家發表論文稱,神祕的“行星X”或許根本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一個黑洞。這個黑洞的品質相當於一顆行星,會從它的周圍吸收物質。他們還指出,儘管這個黑洞的品質很大,但體積卻很小,或許只有一個保齡球那麼大。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理論粒子物理學助理教授詹姆斯·安文表明,假如科學家們一向假設“行星X”是一顆行星,研究的要點可能會呈現偏差,會嚴重阻礙新的發現。他以為,與其經過可見光尋找行星存在的依據,不如使用伽馬射線或宇宙射線尋找黑洞。
我們平時所知的黑洞,都是由巨大的恆星晚年爆發坍縮而形成的,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怎麼肯能會有這樣劇烈的事件發生,又如何形成小到我們無法發現的黑洞呢?科學家認為:這個黑洞,不是由恆星坍縮而成,而是形成於宇宙大爆炸之初。在那場無與倫比的大爆炸發生的一瞬間,爆發出的物質彼此非常靠近,互相擠壓形成小型黑洞,叫做“原初黑洞”。這些小型黑洞形成後就一直在宇宙間遊蕩,有些則會圍繞某顆恆星運轉,影響恆星周圍的空間。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那麼在我們太陽系邊緣的難以被人們發現的行星X,很可能便是這樣一個原初黑洞,它小得令人難以置信,直徑只有幾十釐米左右,但品質仍然是我們地球的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