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偶和求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且只有一半的基因遺傳給後代,人類這麼做僅僅是為了對抗寄生蟲,你信嗎?
人類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所以我們也許很難意識到,而這僅僅是自然界物種繁殖方式的一種。無性繁殖有許多優點。首先,無性繁殖的物種可以完全免去尋找和選擇配偶的難題。其次,所有基因都可以毫無損失地保留下來。無性繁殖的這些優點恰好是有性繁殖的缺陷。有性繁殖的物種面臨著擇偶和求偶的難題,這些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而且,有性繁殖的物種只有一半的基因遺傳給後代,較之無性繁殖的物種損失了50%。
有性繁殖最重要的就是產生了基因多樣化的後代。大多數有關性的起源理論都是圍繞基因多樣化的後代所帶來的潛在優勢而展開的一種理論解釋說,基因多樣化的後代可以增加其同時擁有的生態位數量。基因相同的個體往往對食物、居所等有相同的需求,而基因多樣化的個體則有不同的生存需求,因而有更廣闊的生存環境。這也意味著,基因多樣化的同胞之間很少為了生存而彼此直接競爭。
占主導地位的性起源理論——寄生蟲理論。該理論認為寄生蟲是性產生的原因。寄生蟲的存在給壽命較長的生物提出一個大的適應性難題。在這些生物短短的一生中,寄生蟲能繁殖成百上千甚至百萬代後代,只要有相同的生存環境,它們就能從一個寄主傳播到其他寄主身上去。因為無性繁殖的物種群內成員都十分想象,所以寄生物能夠輕易地傳播,得以旺盛地繁殖。然而,這對寄主來說並無益處。因為進化到一定階段,寄生物就有可能突破寄主的防護機制,威脅到寄主的生存。寄生蟲理論解釋說,這就是有性繁殖的來源。有性繁殖能產生基因多樣化的後代,這對寄生蟲來說是相對於原寄主完全不同的生存環境。因此,寄生蟲的生長就得以抑制。它們必須適應一個新的環境,而寄主的下一代又產生基因變化,寄生蟲的適應過程就又得重新開始。
在這場持久的進化之戰中,寄生蟲和寄主間展開了一場軍備競賽——適應與反適應的相互作用過程。也許有性繁殖是寄主一個極關鍵的適應器,能夠幫助寄主及其後代對抗寄生物。單從這一點,有性繁殖那些代價都顯得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