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科幻作品中,視覺衝擊極強的“星際巨獸”絕對是其中的寵兒之一。這種顛覆認知的生物擁有堪比行星的體積,單靠一己之力就能撼動數個恆星系。
甚至在有些描寫得誇張的科幻作品中,這種巨獸的體積直接就能和龐大的恆星媲美,它們超乎想象的質量與體積使得它們身體內部產生了劇烈的核聚變反應,而這正是它們強大破壞力的根本。
這些誇張的描繪讓人們產生了暢快淋漓的感覺,而在享受這種感覺的同時許多人心中難免出現一個疑惑:實際宇宙中究竟有沒有這種顛覆認知的生命體呢?
事實上,心中產生這樣的疑惑很正常,因為宇宙浩瀚無垠,在138億年的漫長時間尺度下,以及930億光年可觀測距離的尺度下,有著極多顛覆甚至超脫人類認知的事情。
比如一個代號為“SDSS J140821.67+025733.2”的黑洞,這個黑洞是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大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960億倍,視界半徑達到了驚人的11668.8億公里,如此龐大的距離尺度即便是光也要走45天,如果是普通的民航客機大約需要走148006年。
僅僅930億光年可觀測宇宙中就有龐大得如此顛覆的天體,更何況930億光年還並不是宇宙真正的大小,在那永恆黑暗的不可觀測區域中,肯定還隱藏著極多秘密和未知。
所以按照正常的思維,那人類不曾瞭解的未知區域,如果存在著和普通行星甚至普通恆星體積差不多大的生命體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可如果從科學角度看這個問題,體積如此龐大的生命體真的會存在嗎?
其實探究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生命,畢竟宇宙浩瀚無邊,如果連什麼是生命都不知道,那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定義那些連觀測都很困難的東西究竟是不是生命。
幸運的是,科學家們早就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思考,雖然我們現今仍然無法對生命起源做出定論,但對“什麼算是生命”卻有著符合邏輯與事實的辨別方法,而這個方法是由物理學家埃爾溫·薛定諤所提出。
可能很多人詫異,生命問題明明是生物學問題,為什麼會由一個物理學家提出其最本質的概念呢?
事實上,物理和生物並不是相互對立的學科,相反它們之間還有著緊密的聯絡和互相促進的作用,而且任何問題只要深入到最本質的層面,其終歸會回到物理學的角度尋找答案,和物理學聯絡本來就緊密的生物學當然也不例外。
更為主要的是,對生命問題的探究早已經不是單科領域能夠完成的事情了,這其中涉及到極多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所以物理學家對其進行研究一點也不用詫異。
晚年時期,薛定諤在對生命本質進行研究後,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對如何判斷生命與非生命提出了自己的兩種看法。
第一種是利用“熵(shāng)值”做出判斷。薛定諤指出,生命可以自發地向“負熵”方向發展,而非生命無法做到這點。
什麼是“熵”呢?其實就是描述孤立系統內的無序程度,熵值越高無序程度就也越高,像鐵器生鏽、玻璃碎裂都是熵值增高的體現,它們的無序度都增加了。
在整個宇宙中,熵值增加是不可逆的,一旦熵達到了最大值,那麼宇宙將迎來“熱寂”,所有能量都會轉化為熱能,宇宙中將沒有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生命將徹底從宇宙中消失。
而生命和其他東西不一樣,它可以自發地降低自身的“熵”,使得無序變得有序,例如擦破的面板恢復如初、進食補充更多能量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單滿足這一點其實並不能肯定一個東西就是生命體,就像人類用不規則的黏土可以燒紙出規則的瓷器,這也是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但瓷器肯定不是我們理解中的生命。
此時薛定諤的第二個判斷方法就派上用場了,他認為生命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徵——遺傳資訊的延續。
簡單來說,生命延續的本質就是資訊的延續,不論生命的體積有多麼的龐大或多麼的渺小,其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是同樣的,就是要保證身體中的遺傳資訊能夠安全地傳遞下去。
回到開頭的問題,宇宙中究竟有沒有體積龐大到和普通天體差不多的生命體呢?從科學角度來看還是有可能的,只不過它們存在的條件註定是極為苛刻的,因為體積龐大首要面臨的挑戰就是神經訊號的傳輸問題。
如果這些生物有人類意義上的“手”的話,那麼它們可能抬個手都需要思考很久很久,因為宇宙中光速是資訊傳遞的上限,一旦體積龐大到讓光速都產生了延時,那麼反應遲緩是必然會出現的一種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倫敦大學一個觀測團隊在觀察深空天體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星際存在”,它非常符合薛定諤對生命的定義。
相關負責人指出,他們發現的這個“星際存在”內部呈現自發有序的特徵,而這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此外,他們還發現其內部物質顯現出模糊的符合象徵意義,這又與薛定諤提出的第二點相符。
出現這個觀測結果的原因只有兩個。第一,它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第二,其中有外星智慧生命正在改造生活環境。
總的來說,人類對於宇宙的瞭解、對於生命的瞭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或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類對於宇宙和生命的認知也會隨之改變,甚至完全推翻也不是沒有任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