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不僅僅是令所有物質消失的可怕天體—他們同樣也十分“噁心”。這些龐然大物有一種奇怪的傾向—就是噴射出一些看似在超乎尋常的密集品質下被撕碎的物質。這些活動仍然是宇宙中最神祕的現象之一。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的觀測把這些超大品質黑洞描繪成一群會“隨地亂吐”(噴射物質)的黑幫“頭頭”,正如同他們的“小弟”(小型黑洞)所做的一樣。但這一系列的混亂過後可能會導致新的恆星的誕生。
大約在六億光年之外,有兩個星系正在發生碰撞融合,並被一起命名為IRAS F23128-5919。而在南邊星系的中心卻存在著一個超大品質黑洞,並且在噴射出大量的宇宙物質。在智利帕拉納爾天文臺,科學家通過使用VLT上的多元光譜探測儀(MUSE)和多波長中解析度譜射儀(X-shooter)發現由黑洞產生的星際風的流動量足以攪動充分的宇宙氣體和塵埃用來形成恆星。這個前所未見的發現已經被詳細記錄在《自然》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同時這個發現促進大量有關超大品質黑洞理論的產生,也淘汰了一些舊理論。
劍橋大學天文學家,《新論文》(New Paper)的主要作者羅伯託·邁奧利諾(Roberto Maiolino)告訴《逆反》(Inverse),“超大品質黑洞比傳統的吸積記錄要大一百萬倍,現階段的主要理論還是認為它們與破壞有關。在某些階段,這些風理應會帶走星系中大量的物質,並抑制所在的宿主星系。”
但是,正如邁奧利諾所解釋的那樣,這些發現表明儘管超大品質黑洞最終可能會導致星系的滅亡,但它們也可以形成新的恆星。就星系IRAS F23128-5919而言,雖然這些新生恆星只有幾千萬年的歷史,但它們似乎比正常條件下形成的恆星更亮更熱。
邁奧利諾說:“在超大品質黑洞的引力狂風和湍流中產生的恆星,它們的動力學特性與在星系中形成的恆星完全不同。”
他們還發現,一些新成型的恆星似乎被黑洞的引力所牽引,而其它的則被螺旋地送入了宇宙的黑暗深淵。
邁奧利諾解釋道:“在星系的某些部分,引力場很強,而其它地方則要弱得多。而恆星形成的位置則決定它們可能會有不同的命運。因此,在非常靠近星系中心黑洞爆炸發生中形成的恆星開始圍繞星系旋轉,成為我們所說的‘凸起’部分。而那些遠離星系中心形成的恆星則獲得較低的引力,實際上它們可以一起脫離該星系並開始永恆的‘流浪’。”
邁奧利諾同樣認為銀河系中的黑洞可能有相似的活動歷史。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現在處於休眠狀態,但是我們知道它過去很活躍,並且可能產生了與我們在其他星系中看到的相似的風,”邁奧利諾說到,“我們知道這類活動不是持續的。(超大品質黑洞)生命週期長;它們的休眠期可能會持續數百萬年,而且可能會更長,然後再次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可能會多次產生這種週期性效應。”
關於這種現象,仍然還有很多研究要做,但邁奧利諾和他的團隊渴望繼續進行探索。當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發射並投入執行時,他們希望找到這些有關活躍和休眠階段猜想的證據。
“這是一個全新領域,很難評估這些現象在星系中的頻率,”邁奧利諾說:“這可能只有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這能力來探測這些遙遠的星系。”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inverse- Cassie Kelly- 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