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現代人類的進化並沒有停止。首先需要闡明一點,即便自然選擇(也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再發揮明顯作用,任何生命物種的進化也是一直存在的,因為永遠都存在中性進化,或者遺傳漂變的作用,簡單說就是一種數學規律,只要有遺傳發生,就有漂變存在,也就一直有進化發生。

即便拋開中性進化的作用,單看自然選擇的作用,進化也一直都在發生。

用“進化”來翻譯evolution並不十分恰當,更恰當的詞彙是“演化”。為什麼“演化”的譯法比“進化”更好?因為演化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當然,有人可能會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反駁我,說,演化必然是向哪哪哪的演化或適應,但我的確切意思是,演化沒有像人造物那樣的被賦予的目標,也就是說,沒有主觀的目標,演化完完全全是結果導向的——能活下來就好。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不能說,哪種演化就是好的,哪種演化就是壞的,因為我們日常所用的“好”和“壞”只是一種人類的價值判斷,這與生物演化無關。比如,有八塊腹肌的人比一隻螞蟻更好嗎?確實,從人類社會的價值判斷來看,確實更好,因為這個人可以透過發力憋肌肉的方式,用腹肌之間的間隙來夾死這隻螞蟻,但是,要是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一個肌肉男根本無所謂比一隻螞蟻演化得更好或者更壞。說不定,哪天等人類都滅絕了,螞蟻還活得好好的呢。

這是一種範疇的錯誤使用。類似地,我們也不可以用”強弱“、“進退”等等詞語來形容生物演化,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用“進化”這個詞翻譯evolution不恰當。

也許有人會說,好像目前統計上看,窮人比富人生的孩子更多,因此,人類的演化就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了(類似的例子,以前多是體能優異的獵人才能活下來,而今天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碼農卻也活得挺好)。我還是同樣的反駁:“窮”和“富”、“強”和“弱”這種範疇,怎麼可以形容演化呢?如果我故意反詰一下的話:說不定,自然選擇就是“想要”保留那些清貧又愛生育的優秀人類呢,而那些自認為掙了點錢讀了點書的小資產階級就“應當”被淘汰掉……是不是這麼說也沒毛病?如果正著說反著說都沒毛病的話,那麼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毛病的了。

我並不是說要取消價值判斷,或者說提倡虛無主義,而是說,要避免範疇誤用。人類的善惡、強弱、美醜等等價值,當然有其發揮作用的領域,那更多是在人類的倫理生活之中,而當我們描述生物演化的時候,就需要懸置這些價值判斷。當然,這是很難的,一旦牽涉到人自身,就容易“當局者迷”了,這也是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站在人類道德價值的角度來評判演化的原因。

好,在懸置了價值判斷之後,我們再來看,現代的人類有沒有停止演化,這就相對容易看得清了。其實,人類的演化一直都不會停止,只要有人生孩子,只要人類的生存環境會發生變化,只要基因在複製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變異),那麼,演化就一直存在。哪怕,未來的選擇壓力完全變成了我們不可預想的樣子,比如,未來地球的人類都演化成了肥宅,肥宅也具有適應性(fitness),那麼人類也還是在演化。

演化不僅是沒有方向的、超越善惡的,而且,演化也是人類無法感知的。

自然選擇的時間尺度是非常大的,尤其如果從表現型(phenotype)的層面來看的話,尤其是對於複雜的多細胞生命,演化可能至少是以“萬年”為時間單位的,而我們每個人的思想只能以“天”,至多以“幾十年”為時間單位。也正因為此,我們總會不自覺地拿小尺度上的價值去判斷大尺度上的趨勢。誰能預知到幾萬年跨度的人類發展呢?在這幾萬年之中,可能萬年如一日,也可能每天都有新故事,這事兒,誰能知道呢?

對於生物演化,只有往回看的“歷史學”,沒有往後看的“未來學”,因為選擇壓力的變化是難以預測的,這完全就是一個混沌系統。恐龍當年說滅就滅了,難道是因為恐龍太弱了嗎?並不是,而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反而,當年更弱小的哺乳動物卻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這事兒,攤到哪個物種頭上,都是猜不透的事兒。

自然選擇的猜不透還體現在,一種在某段時期或者某種環境中的生存優勢,可能在另一段時期和另一種環境中卻是劣勢,反之亦然。比如,我們現代人總說胖是不好的,不僅不利於性選擇,而且確實也容易患病致死。但是這種見著食物就猛吃的偏好,卻是我們的祖先在生存競爭中得以存活的致勝法寶。那是不是說今後胖就不好了呢?我們也不能這麼說,因為誰知道多少年以後,胖子說不定又會被自然選擇青睞了呢。這事兒,放到演化的視角下,都是猜不透的。

另外,智人作為目前地球上的萬物之靈,其特殊之處在於,智人發明了文化,智人的生存環境更多是一種文化環境,因此,對於智人而言,文化開始取代基因成為了自然選擇的物件。

現在的人類想要在生存競爭中得以存活,靠的不再是肌肉、抗病、速度、甚至智商,而是靠一種超越給定的文化,當然,這文化中也包括人類的科技。

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適”字並不一定是指適應冰天雪地、漫天黃沙的自然環境,對於人類這種活在文化中的物種,適應當今人類的文化環境,也是一種適應。在文化環境中生存與繁衍,是今天的人類參與演化的方式。

確實,現在比起工業革命之前,或者說,比起馬爾薩斯陷阱失效之前,體質、智商、經濟地位相對差的人幾乎都能活過30歲並且繁衍後代。但是,他們不也還是活下來了嗎,只要能活下來就是好的演化(如果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用“好”來形容演化的話)。為什麼他們能活下來?是因為人類的科技發展,科技的發展使得以前活不下去甚至都生不出來的人也能適應下來了。霍金雖然癱了好幾十年,但他生前看上去也適應得挺好的。

科技的發展,不僅僅使得“自然屬性”方面的弱者能活下去,科技發展的更大優勢體現在,實現人類物種內的基因多樣性。

因為科技的發展,很多之前根本無法存續的基因,現在也有可以存續下來了。現在的人類社會中,既有劉翔,也有霍金;既有日系美少男,也有肥宅;既有每天讀《純粹理性批判》的人,也有每天看綜藝的人……各種人都適應得挺好的,可能以人類社會的某種價值判斷來看,好像有個高下之分,但是放在生物演化的意義上,還記得之前說的嗎?劣勢有可能就是優勢。

我們假設,未來有一天,地球來了場大災難,比如說,有一種病毒,專門毒殺面板雪白、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人(就像滅絕恐龍的小行星一樣,這事是猜不透的),但是,由於人類之前的科技發展,使得肥宅也活到了那一天,那麼經歷過這次大災難之後,也不至於說人類整個物種都滅絕了。

科技的發展其實給人類提供了一種基因庫多樣化的保險,能讓人類物種內各種各樣的基因都能存活下去,從而對沖猜不透的自然選擇的變化。

20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月壤資料新鮮出爐,稀土達450億噸,這次輪到俄羅斯拒絕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