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019年關於地球進入“小冰河期”的討論不絕於耳。美國宇航局NASA在通過對太陽的觀測發現,太陽表面的黑子數量持續變少,這意味著太陽活動在減弱,2020年將下降7%,並一直持續到2050年,地球將有可能進入為期30年的“小冰河期”。

但近日NASA的另一則訊息讓這一說法無法立足,“消沉”多日的太陽黑子又重新活躍起來。

在地質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氣候寒冷的大規模冰川活動時期。關於“冰河期”的擔憂也此起彼伏,有些人用“明朝小冰河”時期進行對比——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大旱;萬曆四十六年,廣東大雪;泰昌元年,淮北大飢;天啟四年,廣州民變;天啟六年,蘇錫常風災水災……

在沒有科技加持的過去,氣候穩定是農業豐收和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明朝中期氣溫迅速降低,氣候開始進入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階段,平均氣溫相比正常時期下降了2℃左右,各種相關聯的災害成倍出現。

縱觀全球歷史,科學家們認為,太陽活動減弱帶來的小冰河期並不少見。1645-1715年太陽的黑子活動連續70年維持在衰弱狀態,地球進入了小冰河期,大多數地區都經歷了嚴寒的冬天;在18和19世紀之交,太陽活動減弱,加上坦博拉火山的大規模爆發,大量塵埃進入大氣中遮擋Sunny,使得溫度進一步降低,導致1816年變成了無夏之年,那一年的夏天出現了反常低溫。

這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似乎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很遺憾的是,2020全球將進入冰河期這個結論可能錯了。

太陽黑子在消沉了近300天的時候,去年12月又重新活躍起來了。這也就意味著,太陽活動的新時期可能來了。雖然部分科學家認為,地球小冰河與太陽活動並無必然關係,但現在的地球明顯是越來越熱了,而這個熱可能就是我們說的“全球變暖”。

地球仍在變熱,珠峰變綠是好事嗎?

中國今年的春天來得有點早,回想起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似乎並不太冷。疫情之下,足不出戶的人們對春暖花開充滿了嚮往,但並非所有地方綠意盎然都是好事。在全球變暖等因素的作用下,常年處於零下20度以下、冰雪覆蓋的世界最高峰上也越發綠意盎然了。

人們都知道氣溫垂直遞減率,即海拔高度越高,平均氣溫越低。珠峰在6000米高度之上,原本應該屬於積雪冰川帶,但目前科學家觀測到在6159m處,發現了植物生長。這些植物分佈在不同的區域,生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星星點點,有點地方特別的茂盛。衛星影象也給出了證據,珠峰不再光禿禿,它已經長出了綠色的“頭髮”。

至於為什麼珠穆朗瑪峰會綠?科學家們也給出了很多答案,其中最靠譜的可能就是溫室效應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溫度,風力帶來了種子,給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性。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藉助美國宇航局的陸地衛星對喜馬拉雅地區的植被覆蓋率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在海拔4150-6000米之間有植物覆蓋的高山冰緣植物區面積有所增加,甚至達到同一高度永久冰川和雪面積的5-15倍。

這些融化了的冰川流向下游區域,冰水的加速增長造成冰川崩潰,從而引發洪水等自然災害。珠峰變綠,亞洲近14億人所在的生態圈可能會經歷一場劇變,然後再引起全世界範圍的蝴蝶效應。

南極高溫、北極甲烷、珠峰長草……這些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背後有一個共同的邏輯——全球變暖。氣溫的升高導致冰川融化,不僅容易造成海平面上升,而且可能改變洋流和水迴圈的穩定性,造成地球氣候更加失調。

NASA的科學家利用12年的衛星資料跟蹤了北極地區主要洋流行為——“波弗特環流”的環流是這一地區保持環境平衡的關鍵,它能從融化的冰川、雨水和河流中收集淡水,低溫淡水位於溫暖的鹹水之上,防止海水錶層變暖導致海冰融化。

但是,目前波弗特環流正在吸收前所未有的大量淡水。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地球夏季和秋季海冰大量融化,波弗特環流中積累了約8000立方公里的淡水,失去冰層的淡水在風的作用下加速流轉。但如果保持多年的風向一旦發生改變,那麼大量冰川融水湧入大西洋,可能會引發小冰河期,西歐的氣候將顯著變冷。

冷熱難定義,還需要減排嗎?

“一會兒說全球變暖,一會兒說地球進入小冰河”,未來地球到底會進入什麼階段?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地球氣溫確實上升了不少,2019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二熱的年份,而2020年的1月全球平均氣溫再創新高。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美國、印尼、英國等地的強降雨,澳洲森林大火,南極一片猩紅,這些都是與氣候存在直接聯絡的災害事件。

我們所處的地球大氣層正在變熱,這是一個得到了資料印證的事實。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統計資料表明,全球變暖速度正在加劇,到2019年為止,全球陸地和海洋的平均溫度比20世紀的平均溫度高出0.95攝氏度。即使是在太陽活動較弱的時期,到達地球的太能能量在下降,地球的高層大氣在冷卻,但較低層的大氣仍在變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乾旱、洪水等極端天氣頻發。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幹者越幹,溼者越溼,這是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水資源改變的主要特點。”

同時,氣候變化不僅關乎人類,也關乎地球上朝夕相處的每一種動物。2019年聯合國指出,地球上約有上千種物種,然而有八分之一的物種已瀕臨滅絕,滅絕的重要原因便是人類活動導致的直接、間接的影響。人類某些不知節制的活動對自然的破壞力度實在很大,除了過度捕撈、地理環境破壞,還引起了大範圍的汙染和全球變暖等等問題,冰川融化等等也接踵而至。

電影《里約大冒險》裡的野生小藍金剛鸚鵡滅絕了,巴西東北部的淡眉樹獵雀和諾氏拾葉雀滅絕了,夏威夷的毛島蜜雀也滅絕了……美國生物多樣性中心表示,“雖然物種滅絕是一種自然現象,但自然的‘背景滅絕率’約為每年1到5個物種。科學家們估計,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是‘背景滅絕率’的1000到1萬倍。”

今天是世界氣象日,如果說全球變暖是一場生命的危機,那麼站在這場風暴中心的,不止有動物,還有人類。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地球居然是活著的?科學家給出“證據”,徹底顛覆人類正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