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以前,太陽系一共擁有9枚行星。而到了2006年,科學家將品質最小的冥王星踢出了“行星”序列,在此之後,太陽系的行星數量便固定在了8枚。然而隨著太空觀測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太陽系邊緣似乎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引力源——一枚巨大的行星,正在時時刻刻影響著外太陽系星體的運轉。
早在1846年海王星發現以來,科學家就一直猜測在海王星軌道外的外太陽系應該存在著一顆品質龐大的行星,因為長期以來海王星和天王星的運動軌跡並不符合預期,存在著詭異且神祕的擾動。
而冥王星的引入也是為了平衡這一不明擾動。但隨後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品質太小了,根本無法對兩顆品質龐大的行星產生如此明顯的引力擾動。因此,科學家斷定,在太陽系外部軌道上一定還存在著一個被稱為“9號行星”的未知巨型天體。
一晃,160年過去了,“9號行星”一直沒有露出絲毫的蹤跡。直到2011年,科學家才有了些眉目。
通過分析廣域紅外探測器回傳的資料,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疑似發現了一枚巨型氣態行星。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幸神星”。其主要由氫元素和氦元素組成,與木星類似,“幸神星”上也可能存在著斑點和雲團。科學家通過天文模型推測,其可能也存在著衛星系統。
科學家推測,該行星品質可能達到木星品質的4倍,軌道遠日點距離太陽大概15000天文單位,約合0.24光年。由於遠離太陽,其最高溫僅有200K(-73攝氏度),熱量主要來源是行星形成時的餘熱和開爾文-亥姆霍茲熱。
不過經過幾年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幸神星”似乎並不存在。因為並未觀測到明顯的其對周邊小行星的引力擾動跡象,也未觀測到疑似被引力丟擲的柯伊伯帶的彗星。“9號行星”的研究一時跌入了谷底。
直到2016年1月20日,美國科學家發現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軌跡異常,它們雖然運轉速度不同,但是軌道傾角極為相似,且都朝向太陽。純自然的情況下,出現這種現象的概率僅有0.007%。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後,研究人員認定,這是一枚未知行星造成的引力干擾。
與之前的推測不同,此次科學家推測這枚“9號行星”的品質為地球的10倍,為木星的30分之一。其沿著近日點為320億千米,遠日點1600億千米的橢圓軌道環形,環繞太陽一週大概需要1-2萬年,可能是一枚氣態行星。
不論最終情況怎樣,如果真的發現這樣一枚未知行星,將徹底更新人類目前對於恆星系統的研究,也將重新劃分太陽系的疆界。然而由於遠離太陽,幾乎不反射光和熱,想要發現這枚“9號行星”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