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大約25000年前,生活在現在俄羅斯科斯坦基(Kostenki)地區的人類製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他們把超過60只猛獁的骸骨搭成了一個大大的圓圈。

基本由猛獁骨骼搭成的圓圈結構,2014年發現於俄羅斯科斯坦基 | A. PRYOR ET AL/ANTIQUITY 2020

本週,在《古物》期刊上,考古學家們發表了有關這個圓圈骨頭陣的新發現[1]。在東歐地區,人們發現過不少類似的猛獁骨骼建築,而這是其中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的一個。在這個直徑12.5米的骨頭圈中,一共可以找到51個猛獁的下頜骨,以及64個猛獁顱骨。這些猛獁可能來自捕獵,或者是自然死亡的屍體。

把猛獁骨搭成圈費時又費力,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過去考古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人們度過嚴冬的居所,但新的發現與這種觀點不太相符:這個骨頭圈太大,很難蓋上屋頂,而且其中加工石器之類的人類活動痕跡也不太多。研究者推測,狩獵採集者們或許是在“猛獁建築”裡存放食物,或者舉行某種儀式。

百年積木

當一塊塑料積木落入大海,它會在那兒存在多久?一項分析認為,當樂高積木變成了海洋垃圾,它可能會在環境中存留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別把樂高丟進海里,當然我知道你捨不得……

這項研究以沖刷到海灘上的一些陳年塑料積木為研究物件。研究者利用x射線熒光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它們的化學成分,並與儲存良好的老玩具進行了對比。樂高積木的生產配方隨時間變化,因此從化學成分可以推測這些積木塊大致在海洋中呆了30-40年。根據積木塊的風化程度,研究者推測它們在海洋中可能需要100-1300年才能降解,具體的風化速度取決於具體位置的環境。

這是一塊從海灘上找到的樂高積木,分析顯示它的紅色來自含鎘顏料,這一點說明它生產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早期,在海里呆了約40年。現在的塑料積木已改用更安全的著色劑 | Andrew Turner et al

塑料積木不是海洋垃圾中的主流,不過鑑於海洋中的塑料降解速度較難測定,來自它們的資料依然能為研究其他塑料垃圾提供參考。

神奇雞

最早的鳥類出現在恐龍時代;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大型恐龍滅絕,一部分鳥卻存活下來,並演化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鳥類。不過,我們幾乎沒有找到小行星撞擊前的鳥類化石。

“神奇雞”的3D列印頭骨;這種鳥類的體型只有鵪鶉大小 | Daniel Field

本週,《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填補了這個空缺 。在一塊來自比利時的岩石中,研究者通過CT掃描發現了一塊近乎完整的鳥類頭骨。這塊化石來自約667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離後來的小行星撞擊不足一百萬年,是現代鳥類最古老的化石。頭骨呈現出人們從未見過的“雞鴨混搭”:其後部像鴨子,喙卻像雞。研究者認為,它可能接近於現代雞鴨的共同祖先,並給了它一個通俗的名字:神奇雞(Wonderchicken,其正式名字為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

蓬鬆小行星

“龍宮”小行星的溫度分佈圖 | T. OKADA ET AL/NATURE 2020

日本“隼鳥2號”飛船拍攝的照片顯示,小行星“龍宮”具有非常蓬鬆的多孔結構,就像“凍幹咖啡”一樣。多孔岩石吸熱和放熱都很快,研究人員分析了“龍宮”的熱圖,據此推斷“龍宮”內部有一半結構都是小孔。“龍宮”是太陽系中一顆富含碳元素的岩石小行星,直徑大約只有一公里,這一類小行星被認為見證了太陽系最初的形成,科學家還猜測正是它們將生命的基本構成元素送到了地球上,因此對“龍宮”的研究可能會有助於揭示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程序。

友情互助

和人類一樣,吸血蝠也可以與並非親戚的同類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而“有血同吃”是它們交情夠鐵的象徵。關係親密的吸血蝠們常會給同伴餵食一些自己吸到的動物血液,以便共同度過食物缺乏的難關。

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 | Wikipedia

那麼,吸血蝠是怎麼交朋友的呢?冒著自己吃不飽的風險分享了食物,如果對方是個不知回報的渣蝠,那豈不是虧大了?在本週《當代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觀察了陌生吸血蝠在實驗室裡成為夥伴的過程。研究者發現,在進行高成本的食物分享之前,吸血蝠們總是會首先用低成本的方式進行“試水”——先從互相梳理毛髮的社交活動開始,並從中逐漸建立信任。

番外篇:病毒填色

因為冠狀病毒出不去門的人們現在多了一項打發時間的活動:為冠狀病毒塗顏色。

本週,擅長描繪生物分子的結構生物學家David S. Goodsell釋出了自己創作的冠狀病毒線稿,PDF版可以免費下載,你也可以把它打印出來塗著玩。當然,畫得像原作那麼好還是很有難度的。

冠狀病毒填色畫(左)與原作者的上色版(右) | David S. Goodsell

參考文獻

[1]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antiquity/article/chronology-and-function-of-a-new-circular-mammothbone-structure-at-kostenki-11/F6A3DA5935550AFA04671CA944EB511F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9364152?via%3Dihub

[5]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0099-3

[6] http://pdb101.rcsb.org/learn/coloring-books/coloring-coronavirus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印度認為植樹造林有害環境,中國卻在大面積植樹,兩國專家引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