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後不久,科學家就注意到這種病毒感染存在很大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無症狀感染者,以及感染後在出現症狀之前的所謂潛伏期或前症狀者也具有傳染性,因而這種病毒很大甚至大部分感染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的。
這也就註定這種病毒傳播很難被控制,疫情發展成全球性大流行難以避免。
但是,無症狀感染者佔所有感染的比例到底有多大?
無症狀感染在疾病傳播中的貢獻又有多大?
早期的一些研究所獲得的結果並不一致。
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一項紐約市新冠疫情第一波期間資料的研究發現,有症狀的感染者佔全部感染的不到20%,意味著超過80%的感染不表現症狀。
由於先前基於郵輪,從武漢撤離者,長期養老機構的研究都存在缺陷,對感染者表現症狀的比例估計可能並不準確。
鑑於此,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的計算機模型,其中納入了有關每日檢測能力,和檢測率隨時間變化的資料,因而可以提供更準確的資訊。
研究結果發現,表現症狀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佔全部病例數的比例介於12.9%至17.4%。
也就是說,每5到7名感染者中僅有1人表現有症狀。
在這項研究中,對反映新冠病毒傳染性的基本再生數(R0)進行了評估。
先前的研究給出的新冠病毒R0介於1.5到5.7之間。
通俗媒體通常引用範圍更狹窄的2到3的資料。
但是,這些資料很多是在採取了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公共衛生預防措施的情況下獲得的,得出的應該是有效再生數(Re),低於在自然感染狀態下的真實的R0。
最新研究使用的是紐約市早期傳播的資料,得出的R0可能更接近真實狀況。
結果顯示,無論是總體上R0,或由有症狀者傳播的R0都高於先前通常的估計。
研究者設定了兩種情況:
如果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性與有症狀感染者相同,那麼,總體上的R0在3.2和4.4之間,明顯高於通常說的2到3的範圍。
這樣,由於無症狀感染者佔全部感染者的比例超過80%,那麼,社群中大部分新冠感染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的。
第二種情況假定,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傳播率低於有症狀感染病例,那麼,有症狀病例的R0就會比通常假定的要高得多,介於3.9到8.1之間。
即便如此,由無症狀感染者和前症狀病例加在一起造成的病毒傳播仍高於全部感染者的50%。
總之,這項新研究進一步強化了支援新冠疫情主要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的證據。
這意味著,美英等國家採取的基於報告症狀者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策略不能真實反映疫情,因而難以知道有效的防疫。
也進一步說明,我國採取的針對可能暴露人員群的全面檢測策略更高效。
檢測!檢測!檢測!
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在疫情爆發後不久就強調了進行更全面檢測在防疫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一有效建議卻沒有被多數國家正視和遵循,是造成大流行發展到不可收拾狀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