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核能的是科學家不斷用粒子轟擊原子並結合愛因斯坦方程式發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近代先進國家喜歡造粒子對撞機的原因之一,我們來看一下核裂變的發現過程。

1919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主任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乾燥的氮氣,擊中氮原子核,使氮轉化為氧,並釋放出一個質子,證明了原子核內部有質子,並猜想‘中子’的存在。

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轟擊鈹,再用鈹產生的射線轟擊氫、氮,結果打出了氫核和氮核,證實了‘中子’的存在。

中子發現後,由於中子不帶電荷,很容易接近原子核並被吸收,科學家便開始用中子作為“炮彈”來轟擊各種元素的原子核。

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進行了中子撞擊鈾的實驗,首次實現了中子誘發的鈾裂變。

梅特納用數學方法假設鈾裂變的產物就是由鈾原子核的分裂而產生的。但當她把產物元素的原子量相加起來時,發現並不等於鈾的原子量,而是小於鈾的原子量。

說明在核反應過程中,發生了品質虧損。梅特納認為,這個品質虧損的數值正相當於反應所放出的能。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E=mc^2,她推算出了每個鈾原子核裂變時會放出的能量。

她的侄子弗瑞士設計實驗來證實這種設想,他也用中子“炮彈”轟擊鈾,當中子擊中鈾核時,觀察到異常巨大的能量幾乎把測量儀表的指標逼到刻度盤以外。弗瑞士與梅特納於1939年2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核裂變現象被發現。

而後科學家又發現中子轟擊鈾不僅產生能量,還產生中子,這就為鏈式核裂變提供有利的條件,這也是製造原子彈的基礎。

由以上脈絡的梳理可知,愛因斯坦開始並不知核能這種現象,只是為核裂變現象提供了理論證明依據。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愛因斯坦說蟲洞的入口在黑洞,霍金說就在身邊,你更相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