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最新的研究認為,在太陽形成之後1億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太陽系的形成與盤古開天闢地所描述的景象相似。太陽系格局的定型只花了1億年時間,與曾經科學家所認為的7億年時間有很大差距,這說明盤古開天闢地提前6億年就完成了。
圖片解讀:這是太陽系定型之前的模樣,與盤古開天闢地傳說的混沌說法不謀而合,也有大量氣體和塵埃組成。
圖片解讀:原行星盤形成的初期,就像是混沌被劈開的模樣
行星通過自己的引力清空了自己所在的軌道,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八大行星。從這個機制可以看出,太陽系行星應該是共面的,如果出現不共面的行星,那肯定不是太陽系原生的。這種模型也涉及到共振動力學,這些穩定的系統有助於形成行星。
關於行星佈局出現的時間問題,科學家也有爭議,早期的理論認為,太陽系在太陽誕生之後大約7億年才有符合今天所見的湍流特徵,但最新的研究認為,在太陽形成之後1億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太陽系的形成與盤古開天闢地所描述的景象相似,傳說認為盤古睡了一萬八千年,甦醒之後發現周圍一片漆黑,於是掄起大斧頭猛劈過去,於是混沌一片的東西就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了地。
圖片解讀:現在的太陽系就非常清楚了,各大行星軌道清晰,就不像混沌了
盤古開天闢地的描述與太陽系定型過程不謀而合,一片漆黑指的是宇宙空間,都是黑漆漆的,混沌狀態也是太陽剛剛形成時的景象,大量氣體則是輕而清的東西,塵埃則是重而濁的東西,氣體堆積形成了太陽,那麼塵埃通過滾雪球不斷變大,形成了類地行星,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地球。
木星等天體是氣態行星,需要大量的氣體物質聚集,不論如何,太陽形成之後還剩下的物質也足夠形成木星、土星。木星和土星有個有趣的現象,木星與土星的軌道存在共振特點。在太陽系外側軌道,天王星和海王星軌道之外還有大量的小天體、岩石,這些天體是行星格局形成之後,被引力踢出的結果。於是我們看到了冥王星被推入了柯伊伯帶,越往外,天體之間的間隔距離也越大。但是在一定距離上,這些小天體會聚集,形成我們所觀測到的柯伊伯帶,類似一個甜甜圈的外形,最近點距離太陽30個AU,最遠點大約有50個AU,每個AU相當於一個日地距離。
圖片解讀:盤古開天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