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人類的出生和死亡,就像人體內細胞的誕生和凋零一樣,都是自然現象。但如果人類的整體數量在日益減少,甚至減少到無法再恢復的程度,那就有瀕臨滅絕的危險了。當然現在地球上有超過70億的人口,再加上人類擁有高等智慧,除非是全球性的天災,否則很難在地球上消失。相比之下自然界的生物則沒有那麼多生存機會,它們之中有些因為某種因素而被推向滅絕邊緣甚至是滅絕的深淵。那麼哪些動物容易變成瀕危物種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考察發現,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僅僅起源於四五億年前。儘管如此,在這段漫長的時間內地球上還是發生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而且每一次都導致了八成以上的物種都被淘汰了,而剩下的物種則幸運地逃過了一劫。這樣的全球性情況已經在地球上演了五次,有專家預言人類將會遭遇第六次,雖然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這種說法,但是給人類敲響了警鐘。由此可見,生物滅絕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生物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

動物專家認為,如果一個動物種群數量較少的話,那麼這個種群瀕臨滅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這是為什麼呢?其一,種群數量少意味著遺傳多樣性的減少,這對於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來說是不利的。其二,種群數量少同時也會導致種群繁殖機會少,如果再加上各種生存壓力的話,這樣的物種很容易就瀕臨滅絕。此外,物種自身的繁殖能力也很重要。舉兩個極端的例子,熊貓和蚊子。前者是國寶級別的稀有物種,後者是人人喊打的常見物種,造成兩者形成如此巨大差別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繁殖能力。

熊貓之所以容易滅絕,是因為它們性冷淡,很多情況都需要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能完成交配。蚊子則截然不同,只要給它們一點有積水的地方,就能夠給你造出一大群蚊子出來。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使得蚊子這一大類群生物在地球上經久不息,它們甚至在恐龍還沒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如果一個物種無法適應較大的氣候變化,該物種也比較容易滅絕。實際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動物不像人類,感覺到冷的時候可以穿衣服保暖,感覺熱的時候可以脫衣服散熱。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全球冰期,大多數無法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因此滅絕,只剩下那些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最新的研究還發現了,“懶惰”的動物滅絕的可能性要比好動動物低,這是因為前者體內的新陳代謝速率一般比較低,而後者體內的新陳代謝速率往往偏高。而新陳代謝速率和生物的多種特徵相關,比如生長速度、成熟時間等等。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人類為何過於青睞火星,而不把月球改造成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