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的結尾處寫到:亞光速飛船在飛行期間內,除了會看到多普勒效應的存在,他們還會發現原本分佈在飛船四周的景象,比如側面以及後面的景象,現在全都被擠壓到飛船前方的一塊區域內。
這個現象被稱為光行差效應,這也是本次星際航行所遇到的最後一個現象,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光行差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曾經我在悟空問答上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說下雨天,沒有帶雨傘,請問是跑著回家還是走著回家,淋到的雨少?
實際上這其中就包含了一個參考系變換的過程,比方說我們站在門口,看著外面的雨都是垂直於地面落下來的,然而當我們在雨中行走或者奔跑時,會感到雨滴似乎都從我們前面打了過來。
一個更加形象的例子就是,下雨天做公車,我們站在靠窗的一邊,當公車執行時,我們會發現雨滴在窗戶上連成了一條斜線,隨著車速的增加,這條斜線會越來越傾向於水平(這一點,在高鐵上尤為明顯)。
這就是不同參考系導致的不同現象和結論,對於靜止參考系,雨滴是垂直降落,而對於運動參考系,雨滴的降落方向就傾斜了。依靠這一點,如果讓你描述雨滴從何而來,那麼靜止觀察者會說,雨滴從正上方而來,對於運動觀察者,雨滴是從斜上方而來。
相同的道理用於天文觀測,我們拿著望遠鏡對一個光源進行觀察(假設這個光源相距我們很遙遠,並且相對於太陽是靜止的),先選定兩個觀測時間,一個是夏季,一個冬季,從地球公轉的角度考慮,這兩個時間段裡,地球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分別進行兩次觀測,會對光源的位置得到相異的結論,這一點很容易想象出來。
定性的結論已經有了,那麼定量的公式如何得來呢?然後這與相對論又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我們對這個現象的分析可以基於一個二維平面上進行,比如下圖
先設一個靜止參考系,從靜止參考系觀察,光源位於一個特定角度的斜上方,之後再設一個運動參考系,由於光行差效應,在運動參考系看來,光源是位於另一個角度的斜上方。
數學分析上,我們可以對入射光線進行一個速度分解,分為一個x軸的速度分量,一個y軸的速度分量。
對於靜止參考系而已,兩個速度分量的平方和就是光速c的平方,說明在靜止參考系的光速是數值c,然而對於運動參考系來說,光線在x軸上的速度分量需要疊加運動參考系的速度,而角度則可以用兩個方向上的速度分量之比進行表示,最後得出的公式如下圖
這是基於牛頓力學所作的分析,如果稍微了解相對論的朋友在看到這段分析後,就會明白,在對運動參考系進行分析時,所作的速度疊加是錯誤的,因為按照上述的疊加方式,最後會得出在運動參考系中的光速會大於光速c,這一點是相對論所不能答應的。(不過對於當時的科學家來說,由於地球的自轉以及公轉的速度同光速之間相差甚遠,因此該公式的精度還是相當之高的)
既然已經發現了問題,那麼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下,光行差效應的正確公式是什麼呢?
實際上分析過程與牛頓力學下的沒有什麼區別,但不同之處就在於速度疊加的那一環,首先是x軸速度分量的疊加,關於這一部分,如果經常會看相對論科普文章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就是應用下面的公式,然而這樣就結束了嗎?
你會發現,如果只改變X軸的速度分量,那麼之後還是會發現得出的光速大於c,原因就是我們忽視了y軸的速度分量(總認為運動參考系相對於靜止參考系是進行的x軸方向運動,在y軸上沒有速度分量,所以就不必變換)。
在由洛倫茲變換得到的速度變換公式過程中,我們說數值的速度變換公式(上面的那個)僅僅是x軸上的,而實際上在y軸,z軸上我們同樣需要考慮速度變換,所以總的速度變換組如下圖
在對xy軸上的速度分量都應用了速度變換後,我們可以很快得到正確的光行差公式,如下圖:
其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速度不斷接近光速,等式左邊的所代表的角度將會越變越小,反映在圖中,就是運動參考系中的光源位置在不斷的接近X軸。理論上來講,對於飛船來說,除了正後方的光線沒法偏移到前方之外,其餘各個方向上的光線都會集中到飛船前方的一塊區域(但實際上,什麼叫正後方呢?數學上是隻以飛船為原點,做極座標,180度方向上的才能叫正後方,而這個方向上不過就是一條數學上存在而已,客觀世界中,這條線是沒法找出來的,因此頂多是一個飛船身後只剩下一個光點)
考慮到多普勒效應,這個光點最後也會因為紅移而消失不見,同樣的道理,前面的景象也會因持續藍移而肉眼不可見,只能靠儀器檢測。
由此看來,如果能夠坐上一艘速度非常接近光速的飛船,那咱們需要做到飛船的駕駛室,正眼看著前方,全宇宙的景象都會自動跑進眼睛裡,包括飛船側面,甚至於後面的景象。
關於相對論在星際航行中的應用,這六篇文章就到此就結束了,最後還是用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那句話作為結尾吧。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本篇文章的內容到此結束。
以後還會不斷更新精心準備的通俗科普長文!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