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銀河系有約4000億顆恆星,這個資料只是根據觀測測算出來的,並非是一顆一顆數出來的。

比如我們知道了銀河系的品質為太陽的2100億倍,而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在銀河系只佔約10%,比太陽大的恆星只佔5%左右,而比太陽小的紅矮星卻佔80%以上,這樣就能夠推算出了銀河系恆星的大致數量。

人類不但還沒有那個能力觀測到銀河系的所有恆星,更沒有能力觀測到所有的行星,所以銀河系距離恆星最近的行星有多近,還沒有任何人能夠給出準確回答。

現代觀測發現,幾乎每顆恆星都帶有行星,且不止一顆,尤其是紅矮星這種小個頭恆星,行星普遍存在。

這樣,可以認為,在整個整個銀河系中,行星的數量是數以萬億計的,這些行星距離恆星有近有遠,一般來說,紅矮星系統的行星會更靠近恆星一些。

我們現在無法知道銀河系中距離恆星最近的恆星有多近,只能大致的說一下已經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有幾個距離恆星較近的行星。

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半人馬座a星,這是一個三合恆星系統,有A、B、C三顆恆星。其中的C星距離我們最近,只有4.22光年。由於半人馬座a星C是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鄰居,所以又被稱為比鄰星。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比鄰星至少有一顆行星相伴,叫比鄰星b。這顆行星距離比鄰星只有700萬公里,是我們太陽系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距離太陽5790公里約8分之一。

這大概是人類發現距離恆星最近的行星,這顆行星品質為地球的1.3倍,公轉週期為11天。別看它距離比鄰星很近,但由於比鄰星的體量小,熱度和亮度都較低,研究認為其軌道正在宜居帶以內,可能具備生命繁衍的環境。

距離地球6光年的巴納德星已經發現至少2顆行星,其中一顆品質約木星的0.8倍,另一顆為0.4倍,都是比地球大很多的行星。

這幾顆行星距離恆星位置都比地球遠,前者距離2.7天文單位,後者距離3.8天文單位。

這兩顆恆星都是紅矮星,品質都小於太陽很多,亮度也較弱,所以雖然是迄今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但肉眼都看不到。要藉助天文望遠鏡才能夠看到一個亮點。行星就更看不到了,只是根據引力攝動和遮光現象計算出來的。

現在通過各類天文望遠鏡,尤其是哈勃望遠鏡、行星探測望遠鏡等探測,已經發現系外行星數千顆,其中類地行星千餘顆,所謂宜居帶行星上百顆。

這些行星有的與地球有些類似,就被炒作成什麼地球的大表哥、超級地球等,雖然名字叫得好像與地球很親近,實際上環境相差很大。

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品質都比地球大,迄今沒有比地球小的行星被發現。

這有兩個原因,一是目前人類的探測手段還很弱,幾乎所有行星都是靠計算出來的。直接觀察到的行星不到10顆,而且即便是直接觀測到的行星也只是一個很模糊的光影(見上圖)。

有的行星距離恆星很近,是因為這些恆星都很小,在恆星誕生時產生的帶電粒子風(恆星風)沒有我們太陽這樣強勁,引力效應也沒有這麼大,因此一些行星就不會被甩遠。如比鄰星品質只有太陽的八分之一,表面溫度約太陽一半,亮度是太陽的一千多分之一;巴納德星也很小,品質只有太陽的17%,表面溫度3000K,亮度只有太陽的萬分之四。

但巴納德星的兩顆行星都屬於氣態行星,因此距離主恆星會遠一些,這是因為恆星風會將更輕的物質吹遠。我們地球最近的氣態行星木星距離太陽有5個多天文單位。

迄今為止,科學界給出的恆星生成機制都基本是一樣的,都是起源於一坨巨大的分子云(星雲)。

這些分子云在自身引力下的不斷收縮和坍縮,由於收縮不平衡必然導致旋轉,並形成恆星吸積盤。

隨著收縮越來越緊密,中心巨大引力壓力和高溫導致核聚變,恆星胚就在中心生成了。

恆星生成後會吸聚整個恆星系絕大部分品質,剩下的極小一部分邊角餘料殘渣餘孽就形成了行星和小行星,這些行星和小行星會繼承原恆星吸積盤的角動量,圍繞著恆星旋轉。

這些行星距離恆星遠近除了上述引力和恆星風原因,還有一定的隨機偶然性。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美國公佈的世界五大航天強國:快來看中國排第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