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太陽,我們接觸到的能量不是連續的,是一波一波的,只是因為相互間隔太短,我們感覺不到。我們有形的今天是來自品質為零的無形當中,你相信這是真的嗎?
前些時中國發射的量子衛星,進行通訊實驗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它是微觀世界領域的技術應用,實現了兩地無形中的“糾纏”感應,似乎展現了鬼纏身的一幕。
量子不是單個粒子,而是粒子聚合體釋放能量時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波動傳遞形態。
萬物都是有周期性波動的運動,包括微觀的電子等其他粒子的運動,他們隨時都處在振動或者是繞動中。
只要這種振動是週期性的,對外釋放的能量一定是波動的,波動對外表現的就是振幅的忽大忽小,這種忽大忽小對外表現的就是能量是一份兒一份兒往外輸出。
每一分能量就是一個量子,量是一定數量範圍的值,不是單一的個體,是一定數量的集合體。
所以我們在分析量子問題時,不要把它當成一個粒子,應該把它當成“波動”來研究,這是它的本質。
我們既然認可光的波動性,我們就不能認為光是由粒子的對外拋射形成的。其實光本身沒有品質,沒有品質又怎麼能說是粒子呢?
被證實了的“二重性”如何解釋呢?我們可以認為,光所謂的粒子性,實際上也是能量的“聚堆”造成的物理表象。
我們把這種能量“聚堆”作用當成了顆粒,其實它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相對扎堆和集中作用的(虛象)結果,當然這種“顆粒”是沒有形狀的。
能量在傳遞時表現的也許是熱、也許是光、也許是機械共鳴下產生的各種機械振動,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波的能量傳遞作用下的結果,他們是無形的。
宇宙大爆炸不可能通過拋射物體形成的,應該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是通過爆炸產生的無形中的振動波、傳遞能量而形成的。
在這種振動和波的傳遞作用下,巨大能量轉化成了當今的物質世界,造成區域性的物質數量和位置的排列順序。
那麼這種振動波又是何物呢?他與光的傳遞是同一種物質嗎?科學家們正在解釋這種現象。
也許事物的本源是一致的,波就是能量,是處於無形狀態的波動能量,或者說能量藉助波實現傳遞的。
一般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各種波都歸結為能量波,兩者不能分開。這也許是宇宙中存在的公理,這樣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可能會更好一些。
公理是不能論證的,因為追到最後只能剩下存在,這種存在是永恆的,你能論證為什麼運動是永恆的嗎?!我們只要知道能量與物質在不斷地轉換運動中,這就夠了。
有一種學說叫三力統一理論,這種理論似乎要找到他們統一的解釋或者執行規律,據了解目前已經完成了兩個力的統一解釋。
我們已定義的有洛倫力,萬有引力,磁力等,據說現在又有強力之說。不管如何劃分,對外表現的力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似乎需要對各種力的產生,要有一個歸納和統一的說法:我們假如力也是由振動和能量轉化而來的一種外在表現,如同物質也是由能量轉化而來的那樣。
由於:E=M·C^2 所以:M=E/C^2
上述是愛因斯坦寫出的著名公式,他說明了物質是怎麼來的?是從波動中的能量轉化而來的。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物質是由光的速度和波動的能量產生的。如果星際物質是有形的,那麼能量就是無形的,所以有形產生於無形當中。
有形產生於無形當中,有點兒像兩千多年前,老子說的話,據說愛因斯坦晚年對老子是很崇拜的。
既然光的波動性說明他是週期性的運動,那麼萬物就是由週期性運動能量產生的,他的外在表現也應是動能變化,這種動能的變化就是力產生的原因(牛頓定律)。
因為加速度a是物質的能量外在表現。所以:F=ma
巨集觀物質如此,微觀世界也同樣如此。這種傳遞的能量波,也會在粒子之間產生相互振動(獲得能量),當然就會有力的產生,化學中的化合鍵就是這麼來的。
也就是說力的產生本源來自於波動能量,如果波動消失,那麼力也同樣會消失。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波動稱為運動,運動消失後由此產生的力也就不存在。
或許,這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運動中的物體,會引起引力變化的原因和推論。
當星球不再沿著軌道運動,或者它內部的運動消失,對外表現的引力或其他力就會轉化成能量,所以在星際間你找不到靜止的星球和靜止不動的粒子。
這也可以解釋宇宙中各個星球是怎麼形成的,他也許是在爆炸時(更準確的說是沒有中心點的概率事件)通過波的能量傳遞,使宇宙空間原來就有的能量轉化而來。
宇宙中的背景輻射現象(此項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許能夠證明這一點,背景輻射說明了宇宙中各個角落充滿了原始能量。
這種原始的能量在外部的某一事件的激化下,能量變成了物質形成了星際塵埃,後來的發展就逐步形成了各種星系和星球。
此時的宇宙空間能量並沒有完全轉化成星際物質,還有一部分殘留能量,這就是背景輻射的原因。
圖中展示的是宇宙背景輻射的的頻譜,是一種無形的能量波。也許能量波就是宇宙的本源。
既然是能量波動是永恆存在的,那麼時間也應該是宇宙中永遠伴隨的標尺,永不會消失。
那麼宇宙現在還有沒有相對平均分佈的能量狀態、而沒有星際物質的空間呢?這種狀態也許不存在,但至少不能絕對否定這種存在。
也許在宇宙星際間的廣闊區域,分佈著無形中的原始能量,他在等待著某一事件激發。這種激發下的宇宙,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形成星際物質,要有巨大的宇宙空間。
他與我們遙遠的程度,遠超過我們現在認識上的距離。因為空間巨大和沒有光線的產生,所以我們人類根本看不到這些地方。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我們能看得到的宇宙,星際與星際之間不會再有新的星際物質產生,因為相互間的空間所孕育的能量不夠大。
從更廣義的角度看,也許宇宙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平均分佈的能量狀態,但不能否認這種宇宙起源解說的背景和原因。
也就是說他的宇宙產生的基礎是不變的,現實中的爆炸和相互干擾波動現象是永恆的,這種因爆炸和干擾產生的波動永遠作用於宇宙中。
這種背景下的解說,至少說明宇宙在不斷地通過波的作用進行能量傳遞,重複著過去和將來。
從有形到無形,也應該始終處於迴圈和轉化的變化中,因為能量始終是守恆的。這也解釋了天體中巨大的黑洞,不斷吞噬各種物質,這些物質最後到哪裡去了的問題。
他把吞噬的星際物質都轉化成了能量,實現了有形和無形的轉換,只看到它吞噬、而看不到它吐出的那一刻。
當黑洞轉化的能量足夠大時,這種能量總有一天要爆發,那時我們又看到了如此燦爛、新的宇宙星系,只是時候不到罷了。
由此分析也就不存在宇宙產生的奇點和時間歸零說。如果我們要找到宇宙產生的那一刻,也許會遙遙無期,也沒有意義。
因為宇宙的變化也許是一個圓周運動,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這也許能解釋哲學裡面所說的運動是永恆的。
儘管如此,宇宙會永遠消失嗎?那麼新的時間又從哪兒算起那?所以時間可能會有長短之說,但絕不會消失。
宇宙形態將隨著時間而週期性的永恆的變化著,一會兒是物質變成能量,一會兒再由能量回到物質,這種反覆也許是宇宙的公理。
也許由長、高、寬構成的有形物質空間和宇宙能量波動時間標尺構成的現實世界是永恆的。
因為它他不僅滿足了產生波動的基本要素,使能量得到了有效傳播。而且也為宇宙從有形到無形的轉化,有了永遠迴圈下去的理由。
這種猜測和科學推導將會越來越少。而發生在微觀層面上的波動現象即量子特性和由此產生的物理現象,轉化為應用技術就自然而然的應是我們人類研究的重點。
楊振寧教授為什麼反對在中國再搞新的對撞機,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恐怕更多的是考慮到人類科學發展的未來及對人類影響的現實需要。因為人總是要面對現實的,雖然不差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