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951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與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問話引出的科學論題,被稱為著名的“費米悖論”。

簡單解釋“費米悖論”就是:銀河系大約有2500億顆恆星,即使智慧生命以很小的概率出現在圍繞這些恆星的行星中,那麼僅僅在銀河系內就應該有相當大數量的文明存在。何況宇宙如此廣闊,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至少上億個,像地球這樣的環境的星球一定會有,所以智慧生命一定會存在。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但是人類有史以來,沒有任何靠譜的記錄,說外星人光臨過地球。所以外星人到底在哪兒呢?

不久前,美劇《愛,死亡和機器人》釋出了第二季最新預告,不少網友開始重溫第一季的精彩片段。其中,第十六集《冰河世紀》再一次引起人們對地外文明的思考。故事講述一對情侶在自家冰箱發現了一個微型世界,這個世界從冰河世紀開始開始,到工業崛起,期間經過科技大爆發、核武器戰爭,最後重新輪迴到恐龍時代。人類文明最終會走向滅亡還是輪迴?我們所在的世界會不會也是一個“冰箱裡的世界”呢?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只是一個冰箱的小角落,在我們意識形態的宇宙之外,會不會也有更高階文明的生物悠閒地端著紅酒杯觀看著我們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呢?或者我們只是某一高等文明的產物?

關於“費米悖論”的解釋很多,其中一個說法認為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是虛擬的,甚至有可能是更高等文明創造出來的虛擬系統。這個觀點看似荒謬,但如果世界真是虛擬的,只是由一個個程式碼構成,那生活中很多疑點彷彿都能通過解釋為系統的Bug而解開。量子力學中詭魅的超距作用也能解釋為系統為了節省記憶體保證其執行速度,因此不能提前將所有事物設定好,而是等到需要觀測時才進行設定。

假如這個世界是虛擬的,你還會像現在這樣生活嗎?

早在2015年,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及突破天際的腦洞著稱的美國動畫連續劇《瑞克和莫迪》在第二季第六集中就提出過對“人造宇宙”的思考。外公瑞克為他的宇宙飛船發明了一種電池,瑞克創造出電池中的全新宇宙,並教會這個宇宙中的生物通過做功的方式產生能量維持生存,然而電池世界中產生的能量僅僅是為了給宇宙飛船充電。後來,電池宇宙中的科學家也發明出一個“電池宇宙”來獲取能量……就這樣一個宇宙套著一個宇宙,一共出現了三個微型宇宙世界。影片最後,微型宇宙中的科學家即使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是構造出來的,但為了不讓自己所在的電池世界被毀滅,他們也只能選擇原來的生活,繼續為上一個宇宙提供能量。

將我們生活的宇宙和影片進行比較,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如果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電池世界,那我們所為之奮鬥的一切還有意義嗎?

如果世界真是虛擬的,不必悲傷。虛擬世界的存在必有其價值,最近幾年隨著科技發展,VR、虛擬遊戲越來越受人們的追捧,通過虛擬遊戲人們可以感受和現實生活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為無聊的生活增添樂趣或是在虛擬世界中享受愛與被愛。最近任天堂發售的一款虛擬社交遊戲《動物森友會》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除了可愛精美的遊戲畫面,該遊戲最吸引玩家的是在遊戲中與鄰居、動物們的相處過程中收穫的愛與溫暖,甚至有網友稱自己被現實生活傷害的心靈在遊戲中得到了治癒。如果世界是一場虛擬遊戲,能成為遊戲玩家享受遊戲過程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幸運。

如果一切都是由演算法和概率決定的,那麼向著一個目標通過長時間持續性的做出努力,原則上能夠增加接近目的的概率,所以付出和收穫還是成正相關的。但是付出絕不等於一定有好結果,世界沒有義務給你回報。好的遊戲心態比結果更重要。面對惡魔、戰勝惡魔,打怪升級本就是一種成長。

如果世界真是一個虛擬系統,那它隨時有可能停止執行。那麼死亡比想象中離我們更近。羅振宇在邏輯思維課程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有的時候忘了人是要死的。比如我們為什麼會撒謊,就是因為我現在搞點小伎倆騙騙人,我現在獲得點利益,我為了將來,我可以做好人。比如說我們為什麼不今天晚上回家陪父母吃一頓飯,因為我們覺得我現在在掙錢,我忙啊,等我掙完錢之後,我有機會再來孝敬父母。”帶著對生活的敬意向死而生才是我們應有的姿態。帶著末日的心態過日子未必是件壞事。

如果你願意擁有“我們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的思維,保持好奇、享受不確定性、繼續勇敢,那你的世界一定會多一些真實和灑脫。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宇宙中發現地球的“表哥”,與地球高度相似,此星球是否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