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史上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科學家。他的狹義相對論給人類帶來了對時間、空間等概念的全新認識;廣義相對論將引力幾何化,推動著天文學進入一個新時期。愛因斯坦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用光量子解釋了光電效應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愛因斯坦就坐穩了物理學領袖的位置,儘管在他四十多歲後就沒再做出重大科學發現。
一般而言,“愛因斯坦之後的科學家”並不是指愛因斯坦去世之後的科學家,而是指沒有和愛因斯坦處在同一科學時代的後來科學家。楊振寧和米爾斯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發表在1954年,愛因斯坦於1955年去世,但是楊振寧卻是愛因斯坦之後的科學家,經常有人稱楊振寧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幾位物理學家之一。
愛因斯坦的最重要理論從問世到現在已經超過100年,100年來物理學並沒有停止發展,取得了一連串的輝煌燦爛成就。
1954年楊振寧發表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後,由於在量子化及重整化等方面存在困難,一度沒有引起重視。直到60年代,溫伯格、格拉肖、薩拉姆用非阿貝爾規範場描述了電弱相互作用,並且採用了希格斯機制自發破缺的方法讓所涉及的弱作用規範量子獲得了品質。他們三位因統一了弱相互作用及電磁相互作用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弱電統一理論是二戰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成就之一。
60年代時,蓋爾曼、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強子是有夸克組成的理論,夸克理論也是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最偉大的理論之一。
60年代,物理學中很多不對稱陸續被發現,這可以說起源於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他們二位從1956年發表論文到1957年獲諾貝爾獎,前後不到1年的時間,足以見得這項發現的重要。他們的發現為對稱性的研究做了開闢和推動。
60年代時,天文學領域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發現,類星體、脈衝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就是在這期間被發現的。這些發現為人類認識宇宙、為推動天文學、宇宙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另外,超導體的理論研究、黑洞的發現、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中微子振盪的發現、引力波的發現都是物理學史、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今天,物理學依然有很多重大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