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10年前,我國出現了一個“菸草院士”,研究了捲菸的危害性。而如今,又提名了一個“茅臺院士”。或許她真的是有自己的研究,也給茅臺酒廠帶去了數不清的利潤。但是她的研究,究竟是怎麼促進了民族的發展?難道是因為讓茅臺酒成為代表中國的“國酒”了?院士的名號,在菸酒領域,實在是讓人不可理解。
這不禁讓我想到日本的院士,這些事情沒有可能發生在日本,因為想要成為日本的院士,簡直比登天還難。
日本學士院,是日本國立的學術聯盟,可以與中國“兩院”做對比,在組織上有很多的相似性。這裡的“會員”也能夠稱為“院士”,但是這裡面的人,每一個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
2020年日本的電子化學專家吉野彰終於也成為了日本學士院的“院士”,他是誰我想就不用過多的介紹了,2019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日本著名科學家福井謙一的徒弟,我們使用的電子裝置當中,就用到了這個人的發明。吉野彰的發明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大發展,他是當之無愧的“院士”!
日本學士院總分為兩個部7個分科,第一部有三個分科,分別是文學・史學・哲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商學等文學類;第二部有四個分科,分別是理學、工學、農學以及醫學・醫學・ 齒學等工科類,現在人員總共是139人。日本的科學家數不勝數,從學士院的人數就可以看出,想要成為日本的院士,競爭有多大。
日本學士院創立於1879年,是日本的大教育家福澤諭吉主導成立的,1906年改名為帝國學士院,1947年再次改名為日本學士院,是日本學術聯盟的代表,屬於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特別機構。從成立初期,日本學士院就嚴格執行定員制度,最多150人。只要該分科人員達到標準,那麼就無法加入新人。
定員制度雖然是成為日本院士的第一個障礙,不過現在除了農學類滿員以外,其他分科都是人員不滿的狀態,所以如果是足夠優秀的人,還是有可能成為日本學士院會員的。
第二個障礙就是“推薦制度”。想要成為日本學士院的會員,必須是要有人推薦。推薦人可以是日本的學術機構或者學術團體、日本學士院會員或者是日本學術會議會員,其他人無權推薦,而且推薦人推薦名額只有一個,也只能推薦本分科的候補者。
日本為了保證學術的純粹性,特別規定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對於候補者,只評價其學術上的成就,行政上的成就不予評價,也不會成為加分專案。
第三個障礙就是投票。當推薦的候補人員名單提交到日本學士院之後,每個分科都會成立分科委員會,分科委員會對這些候補人員進行無記名投票,有效投票達到三分之二,才能夠當選。所以,沒有對社會有足夠貢獻的人,即便是被人推薦,如果沒有辦法得到委員會的認可,也是沒有資格當選為日本學士會會員的。
在日本歷屆的學士會名單當中,出現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些人,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科學工作者。
比如江崎玲於奈,1973年他因為發現電子的量子穿梭效應,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且還發表了超晶格理論,是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先驅。也是他這一代的研究,開闢日本上個世紀領先全球的半導體時代!
再比如本庶佑,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他的發現讓癌症免疫療法跨出了一大步,是人類與癌症鬥爭當中的里程碑,在2013年被美國《自然》雜誌評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去年12月14日,日本學士院公佈了10名新入的會員名單,主要集中在二部,看了這些人的發現與研究,似乎看到了未來科技的走向。而這些人的研究,不知道何時,也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吧。
其實什麼才是對社會有用的研究呢?我想這個評判標準每個人都不同,因為立場不同。但是有一點我想是共通的,當面對孩子,你能夠很驕傲地說出自己的研究,讓他們產生對於未來技術的渴望與憧憬,那就是一個值得做的研究!至少從我的角度上,我很難對自己的孩子說:以後從事研究如何釀酒,如何鑑定菸草有害健康的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