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撞擊地球的物體可能起源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也可能起源於太陽系的外圍。

那麼,滅絕恐龍的是太空岩石(小行星)還是“骯髒的雪球”(彗星)?

兩位有爭議的天文學家提出了彗星更有可能出現的理由,這可能會破壞未來防止此類事件的努力。

小行星頻繁撞擊地球大氣層,但很少有小行星大到足以造成區域性破壞。

穿越我們軌道的彗星更為罕見。

即使是在數億年的時間裡,像今天墨西哥希克蘇魯布留下的那樣大的隕石坑--通常認為是6600萬年前引發恐龍大規模滅絕的物體創造的--看起來也像是現代太陽系中的一個奇怪之處。

這讓天文學家懷疑,恐龍是非常非常不走運,還是發生重大撞擊的可能性有時會增加。

一種假設是,太陽系外圍的擾動有時會增加即將到來的彗星的數量,從而增加撞擊的可能性。

哈佛大學研究生阿米爾·西拉傑和阿維·勒佈教授提出了另一種解釋。

他們認為,大型彗星在靠近太陽時可能會頻繁解體,從而將在彗星離開時對地球造成大撞擊的可能性增加到原來的10倍。

由於彗星是由冰結合在一起的,太靠近太陽的溫度可能會融化它們,足以使它們分崩離析,就像ATLAS去年所做的那樣,導致了一場令人深感失望的表演。

然而,彗星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的碎片可能會使地球陷入黑暗,受到的影響要小得多。

這似乎削弱了彗星分裂假說,但Siraj和Loeb在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了另一種機制。

Siraj在一份宣告中說:“在太陽掠奪事件中,彗星靠近太陽的部分比距離太陽較遠的部分感受到更強的引力,導致潮汐力量穿過物體。”

“你可以看到所謂的潮汐破壞事件,即一顆大型彗星分裂成許多較小的碎片。”

這篇論文包括建模,表明這些潮汐力量經常會大到足以分解彗星。

當然,彗星仍然需要離太陽足夠近才能發生這種情況,但Siraj說這是很常見的。

他說:“木星是質量最大的行星,它會將即將到來的長週期彗星送入軌道,使它們非常接近太陽。”

這篇論文聲稱,大約20%來自海王星以外的彗星因此變成了掠日彗星。

儘管這一觀點很難在事件發生後這麼久才得到證實,但作者指出,有證據表明奇克蘇魯布隕石坑和弗雷德福德隕石坑都是由碳質球粒隕石形成的。

這些隕石只佔隕石總數的5%,這表明它們在內太陽系中很罕見,但在長週期彗星中可能更常見。

太陽系內部潛在威脅(如阿波菲斯)的軌道可以繪製出來,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採取這樣或那樣的行動。

長週期彗星發出的警告要少得多,可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如果我們想要做好應對這種威脅的準備,我們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

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論光的多普勒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