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75億年後,地球有機率被紅巨星太陽摧毀,但不是絕對的。在成為紅巨星的時候,太陽的質量預計比現在少約30%,若不考慮潮汐的影響,在太陽半徑膨脹到1天文單位的時候地球軌道半徑約為1.7天文單位,不會直接落入太陽;但是,2008年進行的計算機模擬[1]顯示,地球軌道屆時會因為潮汐效應的拖曳而逐漸衰減,使其有大機率落入太陽。
行星之間引力攝動的增量效應使整個內太陽系長遠而言表現出混沌 。數十億年後行星的軌道目前極難預測。對未來50億年太陽系演化的計算機模擬表明,地球與水星、金星或火星發生撞擊的機率不到1%,這段時間內一顆太陽系外恆星經過太陽系並將地球從太陽系中拖出的機率約十萬分之一,一對雙星經過太陽系並將地球捕獲帶走的機率約為三百萬分之一。在發生上述小機率事件後,地球在掉進銀河系中心黑洞之前先掉進某個恆星裡的機率會有所上升。
仙女星系和銀河系的融合或互相掠過可能將太陽系甩出銀河系,但基本上不會給地球任何直接傷害。太陽在上述時代沒有摧毀地球的話,地球可以圍繞白矮星太陽繼續運動、等待太陽系逐漸墜向銀河系中心黑洞,在約1E30[2]~1E33年後掉進去,抑或在比這早得多的年代毀於和恆星級天體的接觸,包括撞上黑矮星[3]太陽。預計1E19年尺度上地球可能被暴力放鬆效應甩出太陽系,否則在1E20年尺度上地球會撞上黑矮星太陽。 如果人類文明或比我們更晚地崛起於太陽系內的文明能夠存在到需要考慮地球的上述命運的年代,其擁有的力量大抵可以拮抗以上一切,因此地球的“壽命”也可能被無限期地延長,跨越質子可能的衰變、所有構成粒子的隧穿、輻射時代或大撕裂。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