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703年,德國哈勒大學醫學教授、普魯士王的御醫奧爾格・恩斯特・斯塔爾,也開始注意燃燒現象。斯塔爾是德國著名的醫生,但是,他也很喜歡化學。對於燃燒之謎,斯塔爾根據他的老師、德國化學家柏策的理論,提出了一種不同於波義耳的見解。

“木頭為什麼能夠燃燒,石頭為什麼不能燃燒?”對於這個問題,斯塔爾這樣回答:“木頭之所以能夠燃燒,是由於在木頭裡含有一種特別的要素'石頭之所以不能燃燒,是在於它不含有這種特別的“要素。不光是木頭如此,煤、木炭、蠟燭、油、磷、硫磺一一而言之,一切可燃的物質一一都含有這種特別的“要素”。這種“要素”是什麼呢?我叫它為“燃素”。於是,我認為所有的可燃物質,都是一種燃素的化合物,其中的成分之一便是燃素……當一個東西燃燒的時候,其中的燃素便分離出來,而且所有的燃燒現象一一熱、光、火焰一一都是因為燃素逸出,而發生的劇烈的現象。”

斯塔爾還說:“木頭是燃素和灰的化合物。木頭燃燒,就是燃素從灰中分離出來。燃燒後,燃素跑掉了,自然,爐膛裡剩下的灰,也就不會再燃燒了。”至於金屬,那當然也是一樣——在煅燒時,金屬失去了燃素而剩下來灰燼。

根據斯塔爾的燃素學說,金屬煅燒的過程,用算術式子來表示的話,這就是:

金屬一燃素=灰燼。

這跟波義耳的“金屬+火素=灰燼”的公式恰恰相反。斯塔爾的燃素學說,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贊同,因為它很圓滿地解釋了許多以前所沒法解釋的科學現象。

如果你有機會到博物館裡去瞧瞧,翻開一本兩百多年前歐洲流行的化學教科書,在那發黃的書頁上,你一定可以看到這樣的話:“物質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物質所含的燃素越多,物質就越容易著火和燃燒。煤、脂肪、油類、木頭非常容易燃燒,便是由於它們幾乎全部都是由燃素組成的。在一些普通的金屬中也含有燃素,這就是金屬也能夠燃燒的原因。不過,金屬中所含的燃素不多,所以它燃燒時沒有木頭那樣猛烈,所剩下來的灰燼也比木頭多。”瞧,燃素學說講得多麼頭頭是道!

燃素學說還很圓滿地解釋了別的許多難題

比如,人為什麼要呼吸呢?這是過去人們一直想不通的“為什麼”。然而,燃素學說解釋道:“呼吸,實際上就是人在不斷地排出燃素的過程。從肺裡不斷吐出來的氣體裡,便含有許多燃素。因為呼吸是一個排出燃素的過程,如同木頭燃燒時,散發出燃素,所以能產生熱,人體的熱量便是從這兒來的。”如果在藍色的硫酸銅溶液裡,放進一塊鐵片。一會兒,銀閃閃的鐵片表面,就蒙上了一層紅棕色的金屬銅。這是怎麼回事呢?燃素學說解釋道:“這是因為鐵裡的燃素,轉移到銅中去了。”

在十七、十八世紀,人們所知道的化學知識,還只是零零碎碎,東鱗西爪,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和嚴格的理論,每個化學家對於各種化學現象,都是各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由於每一種說法都不很完善,難以使人信服,這樣,化學就好像一支沒有指揮官的隊伍似的,一片混亂。自從出現了燃素學說以後,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支援,於是,燃素學說成了化學的“統帥”——指導理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燃素學說“曾足以說明當時所知道的大多數化學現象,雖然在某些場合不免有些強附會。”從此,化學就“借燃素說從鍊金術中解放出來”,發展成為一門有理論的系統的科學。

當時,在科學院的論文報告會上、在實驗室裡、在學校的講臺上,燃素學說到處被講述著,引用著,傳播著;燃素學說,被寫進科學專著,寫進教科書。燃素學說,統治著化學。

1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要風度還是要溫度?具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或可兩者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