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有可能也會經歷和你父母類似的人生。”這個最新的研究結論來自漢堡大學的遺傳基因學研究專案。該研究是透過對父母與子女的婚姻、事業、及社會關係進行長期的研究比對後得出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父母有過離婚的經歷,那麼你的婚姻中也有很大機率會出現問題。再比如,父親在生活中如果表現得懶惰,即便兒子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也會同樣表現出執行力差的問題。
該專案的研究員漢克就用自己的經歷舉例說:“他的父親在早年未遇到他母親時,曾經把很多經歷放在四處旅遊和學習各種樂器上,而他自己在進入大學前選擇的旅遊線路居然和他父親當年的基本一致。而這是他們父子從未溝通交流過的話題。”
兩代人的人生經歷就像DNA的螺旋一樣沿著類似的軌跡發展,而從頂端看似乎就像人生經歷疊加了一般。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這是一種現世的輪迴嗎?還是性格會“傳染”?
DNA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由於該專案是研究遺傳基因對於直系兩代人行動決策的影響,遺傳物質除了讓我們與父母的外面特徵有繼承外,某種意義上也遺傳的他們的先天性格。也就是說我們的性格和我們的父母在先天上或者潛意識上是類似。這也導致我們在面對事情的處理與決策機制上與我們的父母類似,比如,如果父母處理問題採用激進的方式,孩子在遇到類似問題上也會採取同樣激進的方式。而這種情況並不需要他們生活在一起,這一方面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父母日常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於從小離開父母身邊成長的孩子,在他們成年後也會越來越像他們親生父母的個性。
對於影響行動執行力的調研表資料整理後,研究人員發現懶惰真的會遺傳。這是一種DNA片段對於腦部在發育過程中結構的表達造成的,一種名為RL-046的基因會決定右腦某些神經迴路的結構,而這種神經很有可能決定了人們是否決定開始去做一件事情以及語言速度。而具有這種基因的人有很大比例屬於性格緩慢和執行力弱的情況。所以某種意義上這就是所謂的“懶癌基因”。
“然而這只是證明人們的性格從基因層面存在遺傳的情況。”研究員漢克說道。但是並不代表這不會被改變。人的性格是先天和後天共同構建的。
後天及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如果父輩日子清貧又不重視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孩子仍舊清貧的可能性會很大。然而如果孩子的後天教育與性格塑造時期受到的是積極的教育,那麼在他們成年後,受到遺傳基因影響導致的性格弱點會被大大減弱,他們將在遇到問題時做出更加積極正確的決策。同時,離開原生家庭成長受到教育的孩子其成年後的人生軌跡會比他們的父母出現更大的差異而不會重複同樣的老路。
因此,研究指出強調後天積極教育及在孩子成長時期,家長應該以自己失敗的人生經歷作為反面教材來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個非常重要。
自古風流最難改
然而萬事總有例外,在婚姻、事業、及社會關係三個研究因素中,對於婚姻和擇偶觀念的問題上,似乎基因決策佔據了異常強大的力量。上一輩人如何擇偶,與孩子的擇偶標準以及處理情感問題的態度上高度的相似。一個年輕時風流成性的父親,孩子即便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會很大機率成為情場老手。甚至很多孩子的離婚再婚次數也與父輩保持驚人的同步。雖然人們常常用有其父必有其子來形容,但你不要以為只有男人會這樣,在性別比例上,研究資料表明男女幾乎是一致的。如果你的父母離過婚,那麼你要更留意處理現在婚姻中出現的問題。
以上研究持續了一年的時間,調查了超過一萬名受訪者,其結論有點顛覆人們的認知。基因潛移默化得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序上扮演了導演的角色。有句話說,歷史總是以驚人的方式在重演。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