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地球上似乎沒有什麼力量能與俯衝帶相比。

如果我們能沿著俯衝帶向地球內部深入,將會發現大洋板塊俯衝到了大陸板塊下方,並引發了被稱為“群災之首”的地震,甚至產生破壞力更強的海嘯。

1964年阿拉斯加9.2級地震,2004年印度尼西亞8.7級地震,2011年日本9.0級地震,......俯衝帶的巨大能量釋放產生了無數次的大地震。

但是,面對俯衝帶這樣巨大的危險源,我們人類卻連其在地震發生時究竟是如何運動的都無從得知。

陸地上,我們經常使用GNSS(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來跟蹤地殼的運動,以便透過運動情況來預測地震的發生,這也確實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例如,在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有一個叫做卡斯卡迪亞的俯衝帶,從加利福尼亞北部延伸到華盛頓州。

陸地上的GPS站表明,這個俯衝帶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變形量,規模和力量之大足以發生9級地震。但是,也有陸地測量結果表明,在俄勒岡州沿海,沿斷層中段的緩慢的蠕動變形逐漸將能量釋放掉,這表明該斷層可能會在一系列獨立的、較小規模的地震中破裂。

所以如果沒有海上測量的結果,科學家無法看清洋殼和陸殼之間作用的全貌。但深不可測的海水阻擋了衛星的訊號,我們無法使GNSS的訊號穿透萬丈深淵到達海底。

那麼要測量海水下地殼的運動,科學家們就只能用船。

通常的做法是透過一連串聲吶等方式來監測洋殼運動(追蹤海底信標),同時透過GPS標定船隻的經緯度,即“聲學GPS”。

日本為了監測周邊危機四伏的海中斷層,啟動了“聲學GPS”,截止到2020年,日本的“聲學GPS”網路有27個站點,每個站點又由多個信標組成。在2011年日本9.0級地震發生時,雖然“聲學GPS”的站點並不多,但仍發現該斷層在其淺層滑動了30多米,從而引發了毀滅性的海嘯。

如今,日本的科學家大概每2個月就要驅船深入大洋,監測地殼的運動,如此頻繁地監測確實積累了豐富又寶貴的資料,使得他們對預測震中位置更加有自信。

透過船隻使用“聲學GPS”的方法確實非常有效,但是每一次出海航行都花費巨大

跟蹤聲學信標,就需要研究船配備GPS導航推進器,每天的執行成本高達50,000美元。在過去的10年中,日本已在此花費超過30億美元

巨大的成本導致“聲學GPS”無法實現連續監測,只能定期監測,這會漏掉很多重要的線索。尤其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他們發現俯衝帶上發生地震之前,經常會有斷層在幾周內發生“緩慢滑移”,這是否是一種新的、可靠的地震預測手段?需要大量的、連續的實測資料去證實,幾個月一次的“聲學GPS”無法滿足科研需求。

經費是科學家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科學也要講成本投入,沒錢,那就苦煉裝備。

最近的新發明可能會解決這一問題,使用遠洋無人機代替昂貴的船隻,大大降低洋殼監測的成本。

這架無人機是3米長的水面飛船,拴在一根管子上,管子向下8米,襯有擺動的鰭,可以從海浪中獲取前進的動力。這架無人機每天的執行成本僅為500美元,它可以攜帶一個GPS裝置,並在海底信標上方的固定半徑內中徘徊數週。

在2016年對卡斯卡迪亞斷裂帶的測試中,滑翔機歷時40天,行駛了近500公里,而且無人機執行起來其近乎無聲,對聲音訊號的干擾遠小於船舶的引擎。

這種水上無人機用途不僅限於俯衝帶,它們可以放置在板塊張裂的地方、放在海底火山的側面,因為有研究表明,這些海底火山在噴發前體積會膨脹。

2019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購買了16個海底站點的信標和3架無人機來監視信標,而這正是“俯衝帶觀測計劃”(Subduction Zone Observatory)的開端,顧名思義,這個計劃就是集中監視全球12個俯衝帶,以期進一步發現地震、地球的秘密,有了便宜好用的新裝備,科研也能邁開大步朝前走了。

真可謂,“貧窮也是生產力”。

資料參考:Drones reveal earthquake hazards hidden in the abyss,Paul Voosen

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第一次進入了別人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