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發表論文是快速分享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畢竟會議口頭報告會存在一個聽眾範圍和時空限制的問題。對於多數研究人員來說,發表了論文如果觀點被更多的讀者接納和傳播那麼是非常欣慰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自己的職業榮譽感。但是,諸多的研究人員因為閱讀習慣和獲取文獻的手段不同,所以偏好性的下載、閱讀和引用特定的期刊相關論文就難免了。比如,統計物理方向的人就熱衷引用Phys Rev ABCDELX系列期刊論文,即使投遞稿件到艾斯維爾或者斯普林格旗下的期刊也依然保持這個習慣。

真正的資深研究人員都明白不能以刊評文,某人的論文發表在某個期刊,只表明其稿件內容引起了兩到三個審稿人以及學術編輯的認同,至於是否能引發讀者的興趣和跟進就難以預測了。當然,熱點話題除外,如2020年很多期刊就組織和發表了有關COVID-19的論文,導致一些期刊蹭熱點而大幅度拉昇引用。真正在科研一線工作的研究人員都非常關心自己論文發表的載體水平和影響力,評價比較高且認可度高的期刊在審稿環節使得作者更有機會提升稿件的質量,發表後更容易被更多讀者分享和跟進。但實際上,每個期刊都存在一些引用為零的論文,即發表就死亡。

為什麼會出現零引用的論文呢?

我們知道,多數期刊採用onlinefirst模式,文章錄用校對後很快指派DOI號並在線共享,這種電子模式的預出版一定程度上提前分享了作者的研究成果。讀者和研究人員看了這些預出版的論文後可能會選擇引用其中一些觀點,導致這些論文在正式出版前就產生引用,當然作者本人也可以推介這些論文。正式出版的論文才會顯示完整的出版資訊,雖然一些研究人員在用谷歌學術等軟體可以搜尋到這些論文,但在插入參考文獻的時候卻沒有更新其出版資訊。對於作者來說,某篇文章發表一年或者兩年後到谷歌或者web of science檢索引用次數,以及在期刊主頁上檢視自己論文的下載量和閱讀量非常重要。如果論文正式出版了一年沒有1次引用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總有一些論文在發表了2到3年後卻依然沒有任何引用,甚至作者本人都不願意引用,那就問題大了。

分析其原因可能在於:

1) 作者沒有選擇恰當的期刊,雖然期刊同意錄用和發表你的論文,但這個期刊的讀者群關注點不在這個論文的方向。所以一些期刊在更新了編委會後,學術編輯初審的時候會拒掉一些稿件,其理由就是你的稿件不在期刊範圍內,也無法引起讀者的興趣。

2)文章質量偏低,相關類似的論文在其他期刊發表的太多了。之所以能發表,可能存在虛假評審,或者審稿人的評審水平偏低。比如在審稿環節給的小修甚至直接accept. 作為學術編輯要特別小心在第一輪評審中直接給出accept的審稿意見,如果一個評審人多次直接在第一輪評審給出accept那麼就得小心了。

3)文章可能存在瑕疵,作者發現其論文結論和方法存在一定侷限性,或者是終結版的特例,導致作者自己也不願意自引來擴大閱讀量。這種情形其實就是發表即死亡模式。

4)作者引文的參考文獻偏少,引用的參考文獻過於集中,作者所在課題組不活躍。在文獻檢索中會存在一個反向引用現象,如果你的稿件恰當的引用了更多的參考文獻,這些被引研究人員在檢視自己論文跟進的時候可能會檢索到你的論文,那麼也可能會關注你的論文。另一方面,引用的參考文獻範圍太窄,比如僅限於特定的課題組或者特定的期刊,那麼這種廣義關聯度就非常小。所以,除了letters型別論文,一般建議參考文獻在30篇以上,且分佈在15個期刊以上,且每個課題組引用的論文不要超過3篇。

作為出版商和編輯部每年在核查期刊影響力的時候會檢視那些零引用的論文,這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術編輯的裁決態度。對於作者來說,要積極更新自己的成果網站,在相關會議上積極介紹自己的成果。如果多篇論文在發表2年後引用都是個位數字,那麼就要考慮更新科研方向了,或者改行乾點其他事,畢竟文章沒有下載量、閱讀量和引用量,那為啥要勞民傷財的發表呢?另一方面,適當地推介一些自己的零引用論文也是一種自信,特別對於非知名的研究人員更要如此,畢竟每天發表那麼多論文,每年發表那麼多論文,未成名的研究人員被人跟進和閱讀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6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世上那些無法解釋的神秘巧合?莫非真有平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