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麻省總醫院(MGH)研究人員領導了一項關於白天小憩(午睡)和人類基因組關係的研究,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顯示,一個人白天小憩的頻率部分由自己的基因控制。

在這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研究中,MGH 團隊與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 University of Murcia)和其他幾個機構的同事共同合作,確定了數十個控制白天小憩的基因區域。

他們還發現了一些初步的試驗資料,這些資料顯示白天小憩習慣與心血管代謝新冠也存在一定關係。

MGH 基因組醫學中心的 Hassan Saeed Dashti 博士指出,白天小憩還稍微存在一些爭議。

“一些長期以來堅持小憩習慣的國家,比如說西班牙,現在並不鼓勵這種習慣。而現在一些美國公司卻把提倡小憩作為一種提高生產率的方法。”Dashti 說。

重要的是設法弄清導致我們白天小憩的生物學通路。”Dashti 補充道。

此前,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麻省總醫院 Saxena 實驗室首席研究員 Richa Saxena 博士及其同事已經透過大量的基因和生活方式資訊資料庫來研究睡眠。當時,他們已經鑑定出了與睡眠時長,失眠、早起或 “夜貓子” 習慣相關的基因。

為了進一步理解白天小憩的遺傳學資訊,Saxena 研究小組和另外一名共同通訊作者、來自穆爾西亞大學生理學系的 Marta Garaulet 博士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項研究旨在鑑定與特定疾病或一些習慣相關的遺傳變異基因。

在這項研究中,MGH 研究人員及其同事使用了來自英國生物庫的資料,其中包括 452633 人的遺傳資訊。所有受試者都被問及他們白天是否 “從不 / 很少”、“有時” 還是 “通常” 小憩。GWAS 在人類基因組中確定了 123 個與白天小憩相關的區域。

透過深入分析資料,該團隊確定了至少三種促進小憩的潛在機制。一是,睡眠癖好,有些人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二是,睡眠中斷,白天小憩可以彌補前一天晚上的低質量睡眠;三是,起床早,早起的人可能會打盹補覺。

Dashti 說:“研究證明白天小憩受到了生理因素影響,而不僅僅是環境或行為的選擇。其中的一些亞型還與心血管代謝健康相關,比如血壓升高,不過還需要對其中的相關性進行更多研究。”

Garaulet 則指出,未來的研究工作可能有助於制定針對午睡的個性化建議。

此外,與打盹相關的幾種基因變異其實與稱為食慾肽( orexin,又稱下丘腦泌素)的神經肽訊號通路相關,後者使中樞神經處於清醒狀態,也掌控人的食慾。

該研究的另一名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HMS)學生 Iyas Daghlas 說:“該通路參與了罕見睡眠障礙疾病的形成,包括嗜睡症。但我們的發現表明,對這一通路輕微干擾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人比其他人睡更長時間。”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矽基負極軟包動力電池針刺熱失控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