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大腦科學實驗研究驗證完並承認的5個最強學習法。

這5個大腦科學承認的最強學習法分別是:

1、檢索練習(test);

2、互動練習;

3、多樣練習;

4、分散學習;

5、精緻化學習。

其中1和4最關鍵,是美國大腦科學家們研究了世上幾乎所有存在的學習方法後得出的2大最基礎的必須的高效學習法。

*****

1、檢索練習是學習完後反覆做test的方法,Check遺忘與否,想起的練習。

人其實無法透過輸入(閱讀·看·聽等)來讓記憶沉澱,而是必須透過想起來讓記憶定著的。

比如,你在閱讀完教科書、解答後面的問題後要進行確認,因為這是“自己一次輸入的知識的想起”的練習—解答完問題並不表示已經學完已經掌握,“這些出現在教科書的什麼地方?,“用自己的話可以這麼說!”等的回顧·想起和思考的作業完成後才是一次學習的結束。

想不起來就要繼續回到教科書上進行確認,直到讓自己“心服口服”。

這個想起的作業是學習(記憶)步驟的記憶—理解中最重要的關鍵的一步。

另外,不管是教科書還是問題集、參考書,不能一開始就進入正文開始閱讀或者做題,必須先快速從頭到尾瀏覽一遍,先為記憶做個鋪墊,製造印象,抓全貌,再次開始認真閱讀時,因為已有印象,角角落落也能大致理解和分清主次,也就符合了科學研究的50%已知+50%的未知時的閱讀,記憶力集中力幹勁等都會最高效的結論。

其實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第一遍的印象能在閱讀第二遍時激發已有的印象,大腦會自發做拼命想起狀,而這絕對是一個學習的好兆頭。

人在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產生錯覺,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比如知道了=已經記住了,已經理解了,已經會做了,類似的這種錯覺,每個人都有可能常犯。

所以,能真正Check自己是否真的會了,理解了,記住了的就是這個檢索練習。

用test,對自己的小測試。

常用的test方法有遮住重要部分的填空,自己設問自己回答。

學習最忌的就是模糊曖昧,不清不楚,而只有在學完後進行大量反覆的輸出(複習),才能讓知識變成可用的東西,自己的東西。

我以前喜歡踢球,我也買了一本圖示教學各種踢球技巧的書,但是就是隻會做了了幾個動作,因為其他動作沒有對練的人,只做書上觀。

我以前還喜歡上了菲律賓短棍,因為只要有棍,無需練拳擊散打的肌肉耐力訓練也能一招致勝,我也有一整套的教學影片,最終卻一招都沒有學會,因為我只看只記,沒有做過實練。

學習完後做3次小測試的和做1次小測試的,最終的成績比較會大差的實驗,世界各地都已經做了很多。

現在的“填鴨式教育”讓人感覺問題很大,但是說句實話,“填鴨式教育”本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填鴨式教育”缺少了一個關鍵步驟,即“填鴨式教育”的同時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大量反覆的輸出才會有效。

只有“填鴨”,沒有“吐出”,這才是問題根源。

個性的學習方法其實也包括了test這一塊,各種各樣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創造性和個性學習的很多東西,都可以透過自我test來形成和訓練到。

和“填鴨式教育”同樣,出問題的還有很多的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社會後各種問題頻出的現實情況。

聰明,學得好並不代表能活用所學知識,而且代表優秀成績的這些知識在社會上其實用處不多。

知識這個東西,如果不知道它的應用方法,那麼這些知識就是一灘“爛泥”,死知識。

因為創造性等透過test能訓練到,知識的各種活用方法也能透過test等掌握到,這時個性的一面就會顯現出來。

知識不能活用,test不足,輸出不足是最大的原因。

2、互動練習

透過接觸種類不同的隨意的問題,找出共同點和共有法則的方法。

大部分學生都會在買到、拿到問題集或者老師佈置的練習試卷後從一開始按順序做下去,事實是這樣做的效率並不好。

做了開始的一道題後,跳到最後做最後一道題,反正就是不按次序出牌的做法,反而是高效率的。

這就是互動練習的技巧。

不同型別的題目,不同內容區分的題目,不同形式的題目的隨意交織起來的練習方式,你需要用點心,去找出共同點,然後知識的應用能力會成倍提高。

實際上,不管是考試還是日常的各種對應上,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會出現什麼範圍的問題,用怎樣的文脈來尋求知識等等,我們都是不可能預測的。

所以,透過互動練習就能讓思維適應實際,讓思維更活躍,真正讓知識得以被活用。

3、多樣練習

多樣練習的主要成果會是提升自己的分類能力。

其實就像是交叉學習的另一種說法,也是我說的切換學習,運用番茄時間管理和短時間分散學習的法則,一段學習後休息再開始時的內容或者學習科目的切換,還有學習題型的變換。

比如前一段時間學習數學,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休息完後的一段時間學習英語,同樣一回答問題的方式,或者前一段時間學習數學,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休息完後的一段時間繼續學習數學,但是用選擇正確答案的方式做。

總之要多用切換,效率會高提升不說,單就不容易會讓自己感到厭煩這一點也值得這麼做。

4、分散學習

這個就不多說了,我以前介紹地太多了,學習完後把時間間隔開來複習的方法,善用遺忘曲線就好。

請記住,分散學習就是分散複習,同樣內容的不停再輸入複習和輸出複習,而且不是在旺季前複習,而是要在將忘不忘的時點來複習,這個效率就會大提升。

總之,複習的時機的作用遠遠要大於複習的方法方式。

另外,學習後的第一次複習格外重要,最好是20分鐘~幾個小時內完成,然後是24小時內快速多頻繁做輸入複習幾次,比如學習後的40秒的回顧,空閒時間的多次快速瀏覽,到了晚上就可以做個大的輸出,看完後回顧想起,然後白紙再現(導圖總結,圖示化,寫出概要等)確認沒錯後輸出到部落格、郵件等上面(好處在我文章中自己找),最好睡前再做一次快速確認,翌日早起後再做一次快速確認,然後就可以開始做輸出複習,做練習做習題等應用了。

之後的複習拉開一點時間距離也不要緊。

只要按著這個時間軸去做的話,差不多一天二天都能深入大腦,再怎麼都能讓當日所學當日畢(24小時內),習慣了,各門學習科目的循序漸進學會會變得愈發輕鬆。

5、精緻化學習

精緻化學習是無限學習的學習方法之一,是再語言化學習法,是為了理解和記憶的重要方法。

比如,閱讀完文章後要進行內容的要約概括,對記憶和想起當然有好處,但是不是按照文章上的文字來進行原樣要約,而是把所學的自己理解,用自己知道的最簡單的話來替換,加上用自己的經驗等來關聯的說明,書面語就是再語言組織,再語言化。

目標是10歲孩童也能聽懂的話。

這是對文章是否真理解的試金石,而且用自己的語言置換,用自己熟悉的簡單語言置換,本身也更容易被記住,可做到記憶+理解的2步驟的完美結合。

比如現在軍事領域大量被提起的量子力學,一看一頭霧水,但是細查本質,原來就是自己已有的經驗的行列的計算式問題,這樣用自己的話,自己的經驗來替換說明+關聯說明就會變得簡單輕鬆起來。

再比如我接觸心理學的時候,無論怎麼查資料查詞典,很多東西就是看不懂,但是一旦和實際有記憶的一些真人真事關聯起來,理解反而變得容易了,說明也容易了。

這個從失敗理解到最後能成功理解的過程,是每次挑戰的結果,但也是想起的線索,到需要簡單說明時還是一樣能用到,而且會幫助提升掌握的速度。

最後

學生在實際應用這些科學方法時,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機地組合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學習中去,一段時間的嘗試後,如果確實有效,那麼就堅定不移地把它們變成自己的習慣。

—END—

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華越國際:一塊電磁鐵為何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