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早在1984年,英國南極科考隊就已發現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至今已36載。人們長期認為,巨大的臭氧空洞是由製冷劑“氟利昂”所致,因此後續人們在1987年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以限制氟利昂的排放。

不過現在看來,臭氧層大氣空洞很可能與氟利昂並無多大關係,早在1999年,中國科學家楊學祥就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臭氧空洞的形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上期文章我們提到過,臭氧層能夠阻止波長306.03nm以下的短波和部分中波紫外線抵達地面,而這部分紫外線是紫外線中能量最高,破壞力最強的。最快僅需數秒即可灼傷面板,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更易誘發面板癌。因此,臭氧層對地球生物而言至關重要。

奇怪的數字

根據NASA長期監測的資料,目前南極臭氧層空洞已經從2000年的2900萬平方公里降至了2019年10月16日的1010萬平方公里,降幅達65.2%。看似降幅很大,但實際上,這個數字在一個月前的2019年9月8日曾達到過1632萬平方公里。

而且早在2002年,臭氧空洞面積就已降到2096萬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大到2500萬平方公里,2004年又僅為1200萬平方公里,到了2009年數字則是2392萬平方公里。而此時,用以限制氟利昂排放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已經生效了20年(1989年生效)。人們早已限制了氟利昂的使用及排放,但是南極臭氧層空洞的大小仍跟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

都是“氯”惹的禍?

“氟利昂破壞臭氧”的流程是這樣的:

氟利昂首先被排放到大氣中,少部分氟利昂會升入平流層,並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分解出氯離子。該步的化學式為CF2Cl2+紫外線→(CF2Cl +) +( Cl-)。活躍的氯離子又會與臭氧分子起如下化學反應:( Cl-) + O3→ (ClO-) + O2 , (ClO-) +Sunny→( Cl-)+O2,從而將臭氧(O3)分解成氧氣(O2),破壞臭氧分子,從化學式可以看出,氯離子在反應中只作為催化劑存在,並不消耗其本身,因此有科學家預估一個氯離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

不過,既然只作為催化劑,那就意味著隨著氟利昂排放的增多,氯離子應該越積累越多才對,臭氧層破壞速度應該越來越快,直至臭氧層完全消散。要知道,在《蒙特利爾協定書》生效前,全世界已經向大氣層排放了2000萬噸氟利昂。可是臭氧層空洞面積卻出現了上下波動,而且空洞往往僅出現在9-12月,到了12月份後,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則會迅速下降。根本不符合上述化學反應的預計。

而且根據大氣環流,南極地正處於極地高氣壓帶,因此空氣會主動向低緯度流動,並與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氣流彙集於緯度60度左右的副極地低氣壓帶。而氟利昂大多由北半球中緯度國家排放,因此按理說臭氧空洞應該盛行於北半球,尤其是彙集兩方氣流的北緯60度地區。然而現實並非如此,讓人不禁懷疑,臭氧層真的是被氟利昂破壞的嗎?

來自太陽的“撫愛”

1999年9月,來自中國的楊學祥教授發表了名為《太陽風地磁場·臭氧洞——臭氧空洞地球環境災害成因探索》的論文,闡述了他對於臭氧層空洞形成原因的理解。而目前看來,楊教授的理論很可能是正確的。

楊教授認為,臭氧層空洞真正的主因是來自太陽的太陽風,氟利昂的排放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臭氧空洞的形成。

彗星在經過太陽時,會被太陽吹走一部分物質,被吹走的物質流會沿著彗星運動的反方向拖拽出一條長長的尾巴。而地球也會被太陽“吹出”一條長尾巴,不過這不是被吹跑的物質,而是我們的磁場。

地球磁場面對太陽風的一面會被太陽風壓縮到5-7個地球半徑,而在背離地球的一面,地球磁場可能會拖曳到幾百甚至幾千地球半徑以外。

大部分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會隨著“小尾巴”掠過地球,少部分則會順著磁感線落到磁場的初始點——地球兩極,這些粒子中就含有高能質子,即氫離子。由於臭氧的強氧化性,其會與來自太陽風的氫反應生成水,這樣,臭氧分子變成了水分子,臭氧層即被破壞。

同時,這些高能粒子也會將大氣層向後“吹”,即南極的氣體向北移,北極的氣體向南移,這樣也會導致兩極的臭氧層變得稀薄,在大氣環流的幫助下,臭氧層會向緯度60度左右的地區集中。這符合我們對緯度60度左右地球大氣臭氧層最厚的觀測。

至此,在高能氫的“生成水反應”與太陽風對大氣的“後推”反應的雙重作用下,南極出現了大規模的臭氧空洞。通過觀測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2000年左右恰好是太陽黑子最為活躍的時間,此時太陽活動也最為活躍,太陽風最為強勁,以至於造成南極上方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

可能你會有疑惑,為什麼北極上方沒什麼事呢?

其實北極也是有臭氧空洞的,早在1987年,也就是發現南極臭氧空洞的3年後,科學家就測定到了來自北極的臭氧空洞,面積約為南極臭氧空洞的20%。

同時我們要注意到,南極接受太陽輻射最強的時間段在極晝期間,恰好是秋分(9月21日左右)到春分(3月21日)左右,並在冬至(12月21日左右)達到頂峰,此時地球正在從短軸點運動到近日點再運動到另一個短軸點,同時再冬至日運動到近日點,因此南極接受太陽輻射量應該是9月到12月增多,在12月到達頂點,12月開始減少,符合南極臭氧空洞的變化趨勢。

而北極極晝期間則相反,地球是正在向遠日點運動,因此儘管北極此時接受的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粒子更多,但是由於距離的原因,能量低於南極在近地點時接受的輻射和太陽風,因而北極的臭氧空洞則少得多。

綜上所述,根據楊教授的觀點,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太陽的“太陽風”,人類氟利昂的排放僅僅為“輔助加速”,人類大可不必過於自責。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待呢?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又一個火星男孩出現, 自稱來自2050年, 人類世界皆是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