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

這些天,茅臺總工王莉被推薦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事情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院士可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那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

一個釀酒的,即使工藝技術再厲害,歸根到底還只是釀酒的,和高尖端的科技相距十萬八千里,也許連科學家都稱不上,還何德何能去評選院士?

因此,不少網友認為茅臺總工王莉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可能存在暗箱操作的行為。

茅臺總工:王莉

這種想法其實也能理解,畢竟在大眾的意識中,科學家理應像牛頓、愛因斯坦、霍金、楊振寧、錢學森等在自然科學上有高深造詣、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大神。

然而,這裡有個誤解,科學家的專業背景其實是多元性的,並不僅僅只與物理、天文、醫學、材料相關。

大家似乎只看到了“白酒”,卻忘記了白酒其實屬於食品,很多知名高校都有食品專業,而根據國家科技局的學科分類,食品科學與工程可是一級學科,與數學、物理、生物、天文、化工等基礎學科屬同等地位。

食品專業就是一門研究食品的營養健康、工藝設計與社會生產,食品的加工貯藏與食品安全衛生的學科,學習方向包括食品加工儲藏與運輸、食品營養安全與檢測、食品工程設計與研發、食品品質管理與監督、食品企業經營管理等領域。

本人母校恰好也有食品專業,實力還是全國前十強,擁有“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而且全球知名大學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都設有食品科學院系。

世界人口的膨脹帶來了不斷加劇的糧食危機,同時人們也逐漸加深了對食品營養與衛生的關注,食品專業變得越發重要,相關研究也越發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重視與支援。

2019年,世界學術界中擁有最高聲譽之一的科學雜誌《Nature》就為食品界推出了新子刊《Nature Food》,接收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的自然科學、應用和社會科學的文章,為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關於最佳化和保護未來食品系統的廣泛證據和專家論述。

Nature Food

這對於食品界的科研人員應該是一條振奮人心的訊息,因為以後的科研文章終於有機會發到具有超高影響因子的頂級期刊去了,而且也終於可以高舉《Nature Food》而揚眉吐氣地說,食品界科研人員也是科學家了!

(2)

據資料顯示,食品工業以2萬多億美元的營業額雄踞世界工業霸主,超過了其它高大上的行業,如汽車、航空、資訊等。因此,這個行業有著大量的從業者,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不少科研人員。

那麼這些食品圈的科研人員都在做哪些方面的研究?這裡科普下在食品界不同領域極具代表性的工程院院士們!

龐國芳院士

龐國芳

2007年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學科專家,長期工作在國家檢驗檢疫的第一線,致力於食品科學檢測技術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農藥獸藥殘留微量分析技術領域做了不少開拓性的研究工作。

如何檢測肉雞中一種獸藥氯羥吡啶殘留量?如何快速檢測的大米中的多達60餘項的殘留農藥,包括多種擬除蟲菊酯類的農藥?如何提取淨化茶葉中數百種農藥殘留?等等技術難題都是龐院士的日常工作。

他一生中研究出世界常用1000多種農獸藥高通量樣品製備與檢測技術,得到國內外的廣泛應用,為食品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孫寶國院士

孫寶國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新增劑專家,主要專注於肉味香料和肉味香精方面精的研究,成功開發了以畜禽肉、骨為主要原料的天然級肉味香精製造技術,奠定了我國肉味香精製造的技術基礎。

其研製的重要香原料2-甲基-3-巰基呋基喃和2-甲基-3-呋喃二硫醚和天然級肉味香精生產技術分別在1999年和2000年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5年又憑藉重要含硫食品香料的研製,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朱蓓薇院士

朱蓓薇

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水、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涉及海參、牡蠣、鮑魚等水產品及大豆、蘋果等農產品,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大家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粒粒橙懸浮果粒飲料”、“多肽營養豆奶”、“海參肽”、“即食海參”都是在朱院士的主持下研發出來的,還開發了鮑魚、蝦夷扇貝等系列貝類熱加工食品,建立了貝類熱加工食品質構控制、低溫真空滲透調味及階段式殺菌新技術。

憑藉著海參自溶酶技術和貝類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分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目前作為第一發明人,已獲授權專利30多項,多個研究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創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億元。

(3)

以上就是部分食品界科學家們的工作內容,雖然沒有生命化學的神秘莫測,也沒物理天文的高深奧妙,但卻給每個人的飲食生活帶來了豐富的體驗與健康的保障。

也許因為每個人每天都與食物形影不離、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導致食品科學在大眾眼裡慢慢變成了習以為常、可有可無的事。

但是如果我們生活中缺乏這些食品的檢測理論與應用技術,又怎麼去確保飯桌上食物的安全?如果沒有科學家們去研究食品的加工貯存工藝,我們又怎能享受到各類豐富的美味食物?

無可厚非,食品研究看起來並沒有火箭、衛星、飛船那麼高大上,但也不能因此而憑空認為它毫無技術含量可言。

而釀酒本身的確涉及到工藝設計,加工貯藏和食品安全,從這個角度看,食品專業出身,以發酵與輕工生物技術為研究方向的茅臺總工王莉也無可厚非可以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在她有足夠實力的前提下)。

陳堅院士

因為在發酵技術領域裡,之前也有一名科研人員在2017年當選了工程院院士,他就是陳堅教授,主要科研貢獻包括髮酵過程最佳化與控制、酶技術和食品生物技術。

所以,從以往的案例來看,王莉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但是否有實力當選,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麼,她究竟做過哪些科研工作?擁有哪些技術貢獻?是否足以證明她有能力當選院士呢?

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研究白酒的人當選院士候選人,研究晶片的科學家卻4次被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