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干擾素/先天反應研究,可干擾其通路,抑制先天反應的感測器
此後,相關領域的科研方向也強調了乙肝病毒核心蛋白參與抑制IFN通路。在早期,全球科學家提出疑問,乙肝病毒能夠抑制I型干擾素通路嗎?雖然,目前獲批的乙肝抗病毒藥物中,以核苷/核苷(酸)類似物和干擾素的循證較多,但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乙肝患者對IFN-α治療有反應,目前主要發現,干擾素α誘導的JAK-STAT訊號干擾HBV已成為一種可能的HBV逃避策略,這有助於乙肝病毒的持續和疾病進展。
國外曾有幾項報道,HBV在體外透過表達或非複製系統干擾IFN訊號通路,這也為HBV抵消IFN作用的分子作用機制提供的一些線索。然而,這些資料大多數需要在體內進行驗證,最早其干擾IFN通路實驗,正如開篇提到的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才出現。主要研究結果是,在體內實驗表明,HBVDNA的表達導致核心蛋白細胞質積累,透過抑制MxA的表達,從而強烈降低IFN-α的抗病毒活性。
除了核心外,其他HBV蛋白也參與了IFN通路抑制。比如,全球有科學家發現,透過HBV病毒聚合酶末端蛋白結構域轉染的細胞對IFN-α、IFN-γ和dsRNA刺激,是具有抗性的。此外,感染患者的肝臟中終端蛋白的表達和肝細胞對干擾素的應答失敗有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隨後在一些體外實驗中,未能重現這些觀察結果,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例如,PRRs誘導干擾素等細胞因子產生的先天免疫反應。HBV可以調節TLR的表達或抑制TLR訊號級聯,提示HBV可能使用這種策略,以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應答。在動物轉基因小鼠模型中,科學家曾經觀察到,TLR-2配體是唯一不能誘導抗HBV作用的TLR配體。得出這種結論,可能與HBV誘導的該受體下調有關。
使用HBV轉基因小鼠模型,也證明HBV(純化病毒粒子、乙肝e抗原或乙肝表面抗原)抑制TLR3和TLR4,刺激肝細胞和非實質肝細胞所引起的先天應答。這可能與抑制IFN-β的產生和隨後干擾素刺激基因(如MxA, IP-10, NFκB,或pERK)的啟用有關。總體上看,上述介紹和全球已有的臨床前動物模型研究表明,HBV蛋白在體外是可以透過抑制細胞的抗病毒先天反應的感測器、介質和效應因子,進而抵消先天免疫反應。
此外,科學家還曾經假設,乙肝病毒在體內病毒週期中,遇到這種型別的反應時,可能已經進化出這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