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位於夏威夷的全景觀測望遠鏡和泛恆星系統1號,宣佈觀測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造訪太陽系的星際物體,命名為2017U1,也就是日後的Oumuamu(奧陌陌)。不過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科學家們為了解決它是彗星還是小行星的問題,爭論不休。
很多人覺得隨著對奧陌陌進行更多觀測,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更多的觀測非但沒有解決爭議,反而加深了爭論,甚至有人提出了這可能是外星文明的艦體的說法。好像在人類的潛意識裡,總是不希望自己是宇宙中的一片孤帆。
關於UFO、外星人等話題,總是能夠引起強烈的社會關注。基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也是樂此不疲地尋找其他類似“Oumuamua”的物體。
對於奧陌陌,小器傾向於這是宇宙的信使的說法,向人類展示宇宙的奇妙,吸引人類把眼光放遠,探索奇妙的未知世界。也正是因為宇宙如此精彩,所以現在人類更加積極地探索浩瀚的宇宙,也許現在就是“星際大發現”的序章,人類探索宇宙的野心、需求、技術儲備和“地理大發現”前夕基本相似。何況人類不是螻蟻,眼光永遠不會只侷限於地球、太陽系一隅,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展,人類終有一天能夠實現星際旅行!
正是人類如此期待生命和宇宙的起源,因此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頒佈給了三位宇宙探索者!分別是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宇宙理論領域、系外行星的發現。此刻,奧陌陌在宇宙的某個角落發來賀電!
James Peebles是加拿大裔美國人,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愛因斯坦科學名譽教授,從1970年開始,他被認為是“世界上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之一”。
其實宇宙學家真的很不容易,他們需要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為全人類勾勒出宇宙的藍圖。這就好像是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的觀念,他們的理論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
千年之後,若觀點正確會被“封神”,觀點錯誤就會被丟進歷史的塵埃。這是不是對他們的不公?推動人類發展的不只是那些成功者,更多的是那些後來者,踩著失敗者的屍骸,用那些失敗者的思想作為火把,去探索未知。成敗與否,都值得肯定,因為他們的眼光從來不只是腳下,而是人類的未來,他們代表了當時人類最先進的“宇宙觀”!
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都是瑞士物理學家,都擁有豐富的天體尋找經驗,為人類的星際探索做出過貢獻。前者發現了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後者曾發現一顆軌道週期為4.2天的行星,打破了當時公認的行星形成的觀點!
其實人類的整個科學發展過程,基本遵循發現——打破——重新發現這個規律,不斷地用事實打破常規,不願安於現狀,用科技推動人類向前發展。去年的諾獎有醜聞,今年的諾獎也被質疑“傾向於白人男性”科學家。小器想說,諾獎的初衷其實應該是激勵,而不是榮譽!我們後來的人,如果將諾獎視作了榮譽,視作了指標,那麼豈不是違背了諾獎激勵後輩探索未知的初衷嗎?為了榮譽去追求榮譽,很容易被矇蔽雙眼,作出利於短期,弊於長期的決定。那還是我們人類探索知識的初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