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成與太陽密切相關,但地球不是太陽。
形象的說,地球是太陽形成後,剩下的一點碎屑渣滓中誕生的。
任何恆星都起源於一坨巨大的星雲,也可以叫分子云或星際塵埃,這些星雲主要由氫分子組成,其次是氦,還有少量的其他成分。
最早的分子云是大爆炸冷卻後形成的,那時候這種分子云成分比較純潔,只有氫和氦,還有極微量的鋰這些最輕的元素。
後來隨著第一代恆星的死亡,超新星大爆炸聚變出了越來越多的重元素。現在宇宙中發現的118種元素,其中的115種都是恆星演化和超新星大爆炸生產出來的。
現在的星雲成分組成,按體積氫佔了90左右,氦佔了9%左右,其他元素加起來佔了1%左右。
我們太陽就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恆星大爆炸後,殘留的物質形成的,因為有我們地球這樣的許多重元素存在。
太陽系的形成過程。星雲在自身萬有引力作用下,會漸漸聚集收縮,遇到超新星大爆炸之類的宇宙事件衝擊,就會收縮得更快。當這種收縮到達一定的密度時,就會越來越快。
收縮過程並不是非常均勻的,不平衡會導致星雲的旋轉,而且隨著中心收縮越來越緊密,旋轉會越來越快,巨大的離心力會將原來不規則的星雲向赤道方向甩去,這樣星雲就漸漸形成了一個旋轉著的吸積盤。
核心體積品質越吸越大,盤面越來越稀薄。
隨著中心收縮越來越緊密,收縮越來越快,形成坍縮之勢,就是斷崖式的的收縮,這樣中心溫度就會急劇升高,壓力不斷增大,當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就點燃了氫核聚變。
一個恆星的星胚就誕生了。
中心核聚變的巨大輻射壓抵消了收縮的引力壓,形成了一個收縮和擴張的平衡狀態,這就是恆星的主序星階段。
太陽就是這樣形成的,一切恆星都是這樣形成的。恆星形成後,中心源源不斷的發生著核聚變,輻射出巨大的能量,抵禦了收縮壓,也給了整個星球很高的溫度,恆星就會以一個巨大的發出光和熱的等離子球形式存在。
太陽的核心溫度約1500萬度,壓力達到3000億個大氣壓。
巨大的能量,以電磁輻射的方式從太陽核心向太陽表面傳遞,最終向太空發射出去。
太陽每秒向太空發射出3.8x10^26J的能量,我們地球可以接收到其中22億分之一,就相當於1000萬座三峽大壩發電量的總和。
恆星形成時,會吸附掉這坨星雲的絕大部分品質。
比如太陽就吸收了整個太陽系品質的99.86%,剩下的一點殘渣餘孽漸漸形成了八大行星以及矮行星、衛星,還有無數的小行星、彗星、碎片塵埃。
地球在太陽系的地位。太陽系除了太陽,所有天體物質加起來才佔總品質的0.14%,我們地球只佔有0.0003%。
也就是說,地球品質只有太陽的33萬分之一。
太陽是等離子體,密度比地球小很多,因此從體積來說是地球的130萬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一個籃球比喻太陽,然後想像一下,這個籃球品質的33萬分之一或體積的130萬分之一有多大?
那可憐的小點點就是我們地球,有這麼小的太陽嗎?
當然地球物質也是這坨星雲中的殘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分與太陽差不多,但成分的比例就大不相同而了。
因為太陽在形成初期,會發生強烈的太陽風,除了自身吸附的物質外,剩餘的渣渣會被強風吹遠。
地球在太陽系是密度最大的星球。太陽風把越輕的物質吹得相對越遠,反之,較重的物質就吹不太遠。
地球密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因此當然是吹得不遠的重物質組成。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密度依次為:地球5.5g/cm³,水星5.4g/cm³,金星 5.2g/cm³ ,火星 3.95g/cm³, 海王星專 2.30g/cm³,天王星 1.58g/cm³, 木星 1.34g/cm³, 土星 0.70g/cm³。
密度大的行星就形成了岩石星球,靠近太陽;而一些被吹得較遠的物質主要是氣態,就形成了氣態星球。
現在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其中有四個類似地球的岩石星球,又叫類地行星;有四個主要是氣體組成的星球,與木星差不多,因此又叫類木行星。
四個類地行星又叫內行星,是距離太陽從最近算起的第1、2、3、4顆,地球排在第三顆。
太陽吸附了絕大多數星雲的品質,地球就是在剩下的物質中形成。剩餘的這些星雲物質依然在吸積盤裡劇烈旋轉,太陽風把氣態物質吹遠,在類地行星軌道,剩餘一些固態物質在吸積盤中劇烈碰撞,都處於熔融狀態。
這些物質在碰撞中漸漸吸附在一起,然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把自己軌道里附近的物質都“滾粘”完了,行星就形成了。
因此地球形成初期,整個都是呈現熔融狀態,整個星球都是由熔岩組成。
當地球還沒有冷卻時,又遇到了一顆流浪行星的撞擊。
現代科學家把這顆行星稱為“忒伊亞”,是一顆約火星大小的行星,這顆行星或者本來就在地球軌道附近形成,或者來自更遠的地方。
因為太陽系剛形成時,行星在碰撞中聚合,軌道是不太穩定的,因此,“忒伊亞”闖入地球軌道並不奇怪。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行星在形成初期,都有過大大小小的相撞事故。
“忒伊亞”與地球的親密接觸,造成了兩個嚴重後果。
或許正是這看似悲劇的事件,使地球變得與眾不同。相撞融合使地球品質增大了約1/9,已經開始冷卻的地球又回到了熔岩狀態。
更重大深遠的兩個影響是:1、地球的自轉軸歪了,自轉赤道面與公轉黃道面形成了一個23°26'的夾角;2、迸濺上天的一堆岩漿圍繞著地球旋轉,然後吸附在一起成了月球。
從此地球歪著個脖子,帶著個月球小弟弟一直走到了今天。
這兩個改變的後果就是,地球從此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月球的引力潮汐大大增強了海洋的漲潮和落潮。
科學研究證明,如果沒有這一撞產生的這兩個後果,地球將很難孕育出生命。
沒有生命的星球就像月球、水星、金星、火星一樣,怎麼會有今天人類對地球的恣意橫行,有在這裡評頭論腳的你我他?
地球從熔岩狀態漸漸冷卻,在隕星雨和彗星的轟擊下,地球產生了水和大氣,春夏秋冬的氣候條件和月球的引力潮汐作用,以及無數的偶然幸運事件,使地球孕育了生命,經歷了45億年的演化和變遷,就成了今天。
而地球的外殼已經冷卻了,地下的熔岩依然在湧動,我們把這些沒有冷卻的熔岩叫地幔。
這就是地球的前世今生,那麼,地球的過去是太陽嗎?請各位自己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