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迄今為止,地球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在這些變化中,地球上的生物也經歷著改變。現在,因為人類活動的干預,物種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科學家們認為,從過往的時間來看,地球物種滅絕的週期是6000萬年一次,而現在似乎已經開始了。

2006年,白鰭豚消失,再也找不到白鰭豚的身影;2012年,平塔島象龜滅絕;2018年,北白犀功能性滅絕;2019年,夏威夷金頂樹蝸滅絕,這些都是真切發生在現代人們眼皮子底下的,更不用說不計其數的滅絕的鳥類了。

每一次物種的滅絕,引來的都是人們的心痛和惋惜。但是近年來,不斷傳來滅絕物種“原地復活”、消失物種重新出現的訊息。這些訊息令人精神振奮,但是人們也懷疑是不是以訛傳訛。畢竟依據進化論的觀點,已經滅絕的動物應該是不可能再出現的。

滅絕後又出現的物種

我們先列舉幾個專家們宣告滅絕後,又重新出現的物種:

侏儒眼鏡猴,1921年一隻侏儒眼鏡猴做成標本後,再沒有發現過任何活體,被認為已經滅絕,80年後探險隊又發現了它們;巨水雞,20世紀30年代被認為滅絕,1948年再次被發現;寮國巖鼠,被認為已滅絕一千多萬年,2005年被發現;腔棘魚,被認為已滅絕6500萬年,1938年在南非再次發現;白喉秧雞,被宣佈在13.6萬年前隨著阿爾達布拉環礁的覆滅滅絕,如今又隨著阿爾達布拉環礁的出現原地復活。

除此之外,銀背鼷鹿消失30年被發現,宣佈滅絕的夜蛤蟾蜍30年後再現等等,一邊是每天都有物種在滅絕,另一邊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宣佈早已滅絕的生物或者早已消失的生物又出現了。

那些消失的生物,過了幾十年被宣佈重新出現,如果說是當時科學家生物學家們並沒有找到它們,它們躲起來又生活繁殖了,這也是可以解釋的。但是白喉秧雞和腔棘魚這種實實在在滅絕了上萬年的生物,總不能說是躲了十幾萬年,幾千萬年又出來活動了吧!

白喉秧雞

白喉秧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群島附近,在大概20萬年前,由於馬達加斯加群島的白喉秧雞數量已經趨於飽和,一部分白喉秧雞就遷移到了阿爾達布拉環礁。

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分析,遷徙到這裡的白喉秧雞,可能是發現這個地方物資充足,沒有天敵,不需要努力就能獲得食物,於是放棄了自己飛行的能力,翅膀逐漸退化。它們的遺骸翼骨說明它們已不能飛行,踝骨顯示它們正向不能飛行進化。

有沒有覺得這個說法非常熟悉?很久之前我們介紹過一個物種叫弱翅鸕鷀,它們也是這個經歷這個思想,遷移到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島上的魚蝦要多少有多少,還沒有天敵,吃吃飯曬曬太陽一天就過去了。

白喉秧雞也是這樣的,不過白喉秧雞比弱翅鸕鷀倒黴一點,大概在13.6萬年前,白喉秧雞選的這片島因為地殼運動沉海了。因為它們這時候都不會飛了,所以一個都飛不掉的一塊沉海了。

自此,這種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宣告滅絕。

但是,僅僅過了三萬年,這個小島又因為板塊運動浮起了,之後十萬年的時間人們沒有參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從現在的研究和觀察上得出,白喉秧雞又“原地復活”了,島上現在還生活著這種不會飛的白喉秧雞。

這就很神奇了,一個小島可以因為地殼運動在三萬年的時間前後沉浮一下,可是一隻白喉秧雞壽命才多長,三萬年它們在海里骨頭渣子可能都不剩了,何談復活?

於是又經過研究,發現這一批“復活”的白喉秧雞,經歷了它們的祖先一模一樣的經歷,又在一模一樣的環境下,做了一模一樣的選擇。它們也放棄了飛行,並且向不能飛行的方向進化了。

這個過程,被科學家們稱為“重複進化”。重複進化的前提條件都比較苛刻,像白喉秧雞這樣的十分罕見,碰上的機率又能有多大呢?那其他滅絕了幾萬年幾十萬年的物種重新出現,又是怎麼回事呢?

腔棘魚

腔棘魚是生活在恐龍時代的魚,早被科學家宣佈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然而在1938年,一位生物學家無意中在印度洋發現了一條活的腔棘魚。

活的腔棘魚,說這條魚是在印度洋生活了幾千萬年沒被人發現,有幾個人能信?

繼這位生物學家無意中發現後,一位漁民捕獲上來一條腔棘魚,而且在岸上,這條腔棘魚存活了17個小時。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依據對化石的研究,認為腔棘魚能在陸地上生存,但是最多隻能生存兩個小時。那這個現象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在長久的時光中,腔棘魚不但沒消失,還發生了進化。

腔棘魚是生活在恐龍時代的魚,據現在已經有幾億年了,生活環境上不知道發生了多少變化。所以對腔棘魚的重新出現來說,重複進化不太可能,但是想想這麼一大條魚一直生活在海洋裡,而我們經歷了這麼長時間才發現它們,就不由得要感慨人類的力量相比於大自然,還是太弱了。

眾多消失的物種又重新出現,這是好事,這說明地球的生態正在恢復。然而正在消失邊緣的物種們,我們也要更加重視。滅絕後重新出現畢竟是少數,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幸運,但是又能有多少物種有這份幸運呢?

11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MIS於去年向國際空間站傳送首個sla 3D印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