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就像一個忠誠的衛士一樣,永遠在距離地球不遠的地方默默的守護著我們,許多人也許會問不遠是有多遠,實際上這個不遠是相對於全部宇宙空間而言,月球距離地球有三十八萬多公里上下,但相對於太陽系其他星球來說,這個距離其實真的不算遠。
月球對我們來說既神祕又陌生,每當夜晚降臨,天空晴朗,人們都會看到既美麗又神祕的月亮,令人神往,古時人們就孕育出了嫦娥奔月的美麗故事。
在歷史上,全人類從沒終止過探尋月球,伽利略用天文望眼鏡觀察月球表面的隕石坑,美國與蘇聯先後對月球進行了科學探索活動,2004年我們也開始了中國探月工程,正式開始對月球進行探索。
中國陸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傳送了月球探測器。就在最近,中國探月科考又有了新的進展,國家天文臺初次利用嫦娥4號和玉兔2號月球探測器檢測月球背部降落區表面40米下的組成結構。
相關科學研究資料資訊,對掌握月球表面受到小行星撞擊過程以及改造月球表面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對於這次科考探索,就好比我們給月球做了一個CT檢查,月球車在月球背面行走了106米,探測了深度40米的範圍,發現月球背面月表存在著三種不同層次的結構。
中國探月專家解釋,這次探測主要發現了月表到地下12米,12米到24米,24米到40米的三個不同層次的月層結構。
第1層,也就是月表到12米的距離都是比較細膩的月壤層,這裡說的月壤層是指在月球表面上直徑小於1mm,有黏性的細微顆粒。
發現在12米到24米之間發現了第2層空間分佈著大量的石塊。
24米到40米這部分空間,通過探月雷達可以分辨出明暗相間的分佈著細粒物質與分散的石塊。
科學家表示,這些資料表明,探測區域很可能遭受了多次小行星撞擊,岩層結構也是沉積下來的物質。
這也說明了月球過去經常被小天體撞擊,被撞擊的歷史是很複雜的,研究這些資料,可以很好的研究月球經歷過的撞擊過程,同時對科學研究月球背面物質組成變化,擁有十分大的作用。
現階段嫦娥4號月球車已完成了300多米路徑的移動,科學家們希望月球車可以行走到1.8公里,這次行走估計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到時可以更好的認識月球被撞擊後所形成的月層結構與形式。
美國一直阻撓中國對探月、太空方面探索的科研之路。美國採用低劣的手段,阻止中國航天代表參加國際宇航大會,讓中國代表成員不能及時拿到簽證,致使我們缺席了這次宇航大會。
而且在國際空間站籌建時,中國就希望參與其中,但美國為了打壓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竟聯合西方盟友,卑鄙的拒絕了我們的申請。
但美國的這些小丑伎倆,並不能難倒我們,隨著中國長征5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們國家對航天事業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還將繼續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開展載人登月,以及對火星、宇宙的探索計劃。
外太空領域的探尋,我們一直在路上。
從1970年開始,我們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就成功發射了,當時可謂是全國沸騰。
1975年中國第1顆返回式衛星FSW-1也成功發射。
1980年第一枚向太平洋指定水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984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同步衛星由長征3號火箭送入太空。
2003年是個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完成了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國人一片沸騰,楊利偉幸運地成為了中國進入外太空第一個人。
2005年神舟6號再次將兩名中國航天員送上送上太空。
2008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3艘載人飛船神舟7號。
2011年中國發射了第1個空間實驗室天宮1號,同年神舟8號也順利升空,並在太空與天宮1號成功對接。
2016年順利發射了世界上載體能力最強的低溫液體載體火箭長征5號。
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隨著中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將加快繼續探索月球、探索火星、探索宇宙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