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生命之熵,好似一個輪迴,如果展開來看也像一個週期,雖有起伏波動,但它的方向性如時間之矢般不可逆轉。從宇宙、各種社會組織、生命來看,都是在一定的週期內運轉,大的週期就是一個大的系統,各種社會組織也可以看作一個系統,甚至最小的生命仍然會形成一個系統,熵作用於大大小小的每個系統。

01

系統演變是時間的推演還是熵的變化?

這是一個燒腦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舉個例子,地球繞著太陽運動,正轉和反轉按照牛頓運動方程的形式,時間的反向推演是成立的,差別僅僅在於初始條件不同而已,並且時間的正向和反向是等價的,即其規律有時間的反演的對稱性。諾蘭的新片《信條2020》就展現了時間的反演效果,不過這僅僅是科幻電影。

一旦熵開始接入系統,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在熱傳遞現象中,熱只能由高向低傳遞,並且趨於無序狀態,時間的反演對稱性就蕩然無存了,表現出一種不可逆性。比如拋入空中的球與地面來回碰撞,因為有動能的損耗、空氣阻力,能量被傳遞出去,所以球每次撞擊地面再彈起都會變得更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從沒有觀察到“逆時間”的過程,就是因為熵增的原故,增加的熵相當於系統自發的演變,熵成為演變的指示器——時間,換句話說熵增加給我們的感受是時間的推演。

對於一個有足夠隨機性的孤立系統來說,未來就是熵增的方向。孤立系統只存在熵增,系統內萬物都會趨於無序而達到平衡態。然而,這世界各個大小系統是孤立的嗎?

02

開放的系統,耗散結構的形成。

在系統平衡態中,各個組成部分是相對穩定的,然而各個系統都是開放的,因為他們始終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比如地球,不斷地從太陽獲取能量,有了光合作用,就有了植物,就有了食草動物,就有了食肉動物,就有了人類。因為有了太陽對海洋的蒸騰作用,就有了氣流、有了降雨、有了風。就因為有了與外部環境的能量交換,所以遠離了平衡態,所以宏觀角度看生命就有了週期、有了輪迴。

耗散結構形成。

從系統外部獲取的物質能量也就成為了耗散結構的負熵,在一個開放系統內,才會出現熵減,趨於有序。所以一個生命系統也是一個耗散結構的熵減過程,但這熵減不是永恆的,生命的活力也是有限的,熵減也僅僅短時間的效應,當活力耗盡,不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一個週期結束,下一個輪迴開始。

03

生命的價值在於能量交換還是釋放?

有一個容易被問死的問題“人為什麼活著”? 放下這個問題,去思考一下生命的價值用什麼來衡量呢?

毛姆的作品《刀鋒》裡有這樣一段對話令人深思。

我:“你有沒有想到,以你這樣一個人,對美國這樣一個貿貿匆匆、忙忙碌碌、目無法紀、極端個人主義的民族會有什麼影響呢?這無異於想要赤手空拳阻止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不留。”

拉里:“我可以試一試。一個人發明的輪子,一個人發現的引力定律。沒有一件事不會產生影響。你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之前的樣子了……,石子投入池中引起的漣漪影響很大,一道漣漪引起第二道漣漪,而第二道漣漪又引起第三道漣漪;很可能有少數幾個人會看出我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幸福和安逸,而他們也會轉而把自己所學到的傳給別人。”

這段對話的前提是主人公“拉里”窮極半生所學領悟到真諦之後,毅然捐出自己全部家財,而去做最平凡的工作。

單純地與外界進行簡單的能量交換,待生命失去活力之後,那不可抗拒的熵增會使人不斷老去,直至生命的完結。無意義。

作為耗散結構,透過吸收物質能量、資訊能量、心理能量而產生的負熵效應,並重新釋放出能量,在系統內互相傳遞,而對於小的生命系統而言,接收到新的能量,再繼續釋放,產生鏈式連鎖反應,以使系統遠離平衡態而充滿活力。生命便產生了價值。

生命重在奉獻。

2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馬斯克說用一萬顆氫彈改造火星,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