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南極可以說異常不斷。
血紅色的雪“覆蓋”南極近日,南極被“血洗”,紅色大雪讓南極變成了一片紅色。變色可能是微型藻類繁殖的結果,比如使其呈現紅色的就是“雪衣藻”中的類胡蘿蔔素。
研究人員表示,南極溫度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該現象可能導致極地冰雪消融失控。
雪衣藻與多數藻類不同,它們是生活在高山、極地等終年積雪地帶的一類特殊的單細胞低等植物類群。
雪衣藻可適應極端惡劣的生活環境, 例如低溫、高光強、強紫外線輻射等。它們大部分細胞分佈在雪地幾釐米深的表層,廣泛分佈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以及阿爾卑斯地區等極端冰雪環境中。雖然這些雪衣藻本身沒有危害,但是它們卻是加速冰川融化的幕後推手。
這種深紅色使雪較少反射太陽光,融化較快。結果會形成越來越多的雪衣藻。從而加速南極的冰川融化。
一項2016年的研究表明,在北極的一個融雪季裡,雪衣藻產生的藻華會使雪反射的陽光量降低13%,這會導致更高的融雪速度。
南極冰架將迎來的崩裂脫離除此之外,南極洲的布魯特冰架將迎來的史詩般崩裂脫離。歐洲宇航局(ESA)在計算後推測,一個大小與倫敦相當的冰山,很可能會發生破裂。
早在布魯特冰架之前,A-68a冰山在2017年7月從南極洲的拉森-C冰架上脫離時,它也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冰山,有一個上海大小,向南大西洋南喬治亞島飄去。
目前,威脅南大西洋南喬治亞島的巨型冰山A-68A已經分裂成三塊,兩座較小的冰山A-68D和A-68E從主冰山中分離,漂浮在公海中,而主冰山並以每天一英寸(2.5釐米)的速度變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南喬治亞島安全了,A-68a越小,它可以漂移到離南喬治亞島更近的地方。此外,A-68a每秒向海中釋放2.7萬立方英尺(約767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泰晤士河每秒流出量的12倍。冰山將會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包括擾亂海洋環流、海洋生態系統,並可能在繁殖季節阻斷企鵝繁殖地和覓食地之間的路線。
血紅色的雪“覆蓋”南極,巨型冰山或將崩裂脫離,地球到底怎麼了?
地球怎麼了其實很簡單,地球正在“發燒”,科學家對2015年到2018年,連續4年的氣溫監測得出了一個結論,無論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板上釘釘”。
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過去四年還要熱,其中至少一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將有10%的機率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攝氏度。
如能實現“1.5攝氏度”控溫目標,相比“2攝氏度”目標,全球缺水人口將減少一半;由高溫、霧霾和傳染病所致患病和死亡人數下降;失去棲息地的脊椎動物和植物數量少一半;全球大部分珊瑚礁得以倖存;經常遭遇極端高溫天氣的人口減少大約4.2億,遭遇異常高溫天氣的人口減少6400萬……
南極的異常正是地球“發燒”的一個表現,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速,目前這些“異常”是這場可怕危機的前奏,我們要知道,南極大陸97%陸地都是冰川覆蓋,大部分是1400萬年,有的3500萬年。如果到南極內陸,冰川厚度大概有四公里。
如果南極的冰川全部融化掉可以讓全球的海平面上升59米。對於人類而言,這將是災難。而根據最近的研究,地球南北極的升溫速度都比地球平均水平高了3倍,這意味著地球兩極數千萬年被封凍起來的冰塊已岌岌可危,最近南北極都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紀錄,西伯利亞永久凍土的融化也導致各種災難頻繁發生,北極圈森林火災不斷。
地球的“發燒”可以說是自身免疫系統的調節,但是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場災難,與其問地球怎麼了,不如思考一下,人類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