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5億年前一顆直徑約6000千米的行星闖入地球軌道,在與黃道約5°交角的方向以約50千米/s的速度從地球后面追趕上並與之相撞,撞擊地點從南非東南部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一直衝擊到現在的澳洲位置,這顆被稱為“忒伊亞”的行星就是現在的澳洲大陸!

提起澳洲,多數人會想到袋鼠、考拉、鴨嘴獸、桉樹和鐵礦石等,那麼澳洲還有兩種自然現象是世界上非常罕見的,這就是700多萬平方千米的大陸少有地震和火山的發生。

開啟世界地形圖:

我們看到高高聳起呈圓弧狀的北美洲和南美洲西部沿海的科迪勒拉山系,它對應的圓心正是澳洲大陸,以澳洲大陸為圓心,周圍島嶼呈放射狀分佈,正是受到“忒伊亞”(澳洲大陸)衝擊的結果。

我們把印度洋和太平洋看成是一個大洋,再看看澳洲大陸的位置,明顯發現這兩大洋就是被“忒伊亞”衝擊而成,撞擊力透過地心,把地球對面陸地縱向掰裂而形成大西洋。

2019年6月11日有一項研究發表在《地球化學透視快報》[1],研究結果顯示,在西澳洲、留尼汪島和印度洋凱爾蓋朗群島熱點區域發現地核和地幔之間的物質交換已經發生了至少25億年。

這個結果表明:25億年前“忒伊亞”(澳洲大陸)與地球的撞擊深入到地幔或地核,衝擊波打破了地幔與地核的分層狀態,由此產生了地幔和地核的物質交換通道。

撞擊切削下來的大塊物質最後形成了月球,但留下大面積的地幔物質(岩漿或熔融物質)裸露出來,隨著海水迴流低窪處,把熾熱裸露的岩漿或熔融物質表層降溫後逐漸形成一層堅硬的外殼,這就是海底洋脊,這也是海底地殼比較薄的原因。而大西洋在被掰裂時,地幔的岩漿或熔融物質大量湧出後也同樣被海水迴流降溫後形成海底洋脊;不同之處是大西洋海底下面的地幔和地核的分層狀態沒有被破壞,所以地幔和地核的物質交換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內發生。

地質學把元古宙(25億年前~5.7億年前)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為元古宇。地質學家發現元古宇中火山岩類已逐漸減少,而太古宙(38億年前~25億年前)時期地球的火山活動劇烈,是因為地幔中有氣體物質存在,經過長期高溫而產生高壓,導致火山活動頻繁。而到了元古宙時期,火山活動的停止,是因為“忒伊亞”(澳洲大陸)的碰撞導致地幔裸露出來,物質的高壓狀態被打破,地球內部沒有了壓力,從而使得火山活動停止。直到數億年後地幔和地核中所產生氣體的壓力足夠大,由於在海水的強大壓力下,岩漿或熔融物質和氣體有個別的從遠離岸邊的洋脊排放出來,形成了海底火山,其他大部分最後從壓力較小的靠近陸地岸邊的新舊地殼連線處噴發出來,形成新的火山,這就是環太平洋火山帶形成的原因。而“忒伊亞”行星形成的澳洲是顆“死星”(星核內部沒有活動),撞擊深入到地幔或地核之中,雖然在億萬年之中被地幔所溶解,但畢竟是一塊整體,所以澳洲內陸很少有大的地震發生,700多萬平方千米的大陸根本沒有火山。

澳洲大陸與環太平洋火山帶

由於澳洲大陸是地外天體,所含的地質成分與地球不同,動植物起源的物種也就不完全一樣,這項“課題”留待“生物工程”去突破吧。

參考文獻:

[1]H. Rizo, D. Andrault, N.R. Bennett, et al., W-182 evidence for core-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source of mantle plumes, 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 2019, 11, 6-11.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地球上3個看起來不太真實,但確實存在的地方,科學可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