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開始於記載,有了文獻才能考究歷史,其他生物傳承知識的途徑大體上應該只有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傳授。計數圖畫、壁畫、象形文字、發音、讀音、用文字語言交流。想象一下,能夠說出新的音節的原始人,他是害羞的還是驕傲的,起碼他是聰明的。
又談到心理,想起上一篇沒說完,從決定論出發,人們的心理成為如今這麼複雜卻也有規律,是可以追溯到人類起源,甚至是生物起源,這種思想觀念是還原論。萬物發展都可以透過還原論來探討起先的樣子或者最基本的樣子。
回到知識,它的本質是事物和規律,它的載體是記錄,知識具有抽象性,是事物背後的屬性,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定義,想想知識貌似絕大多數都是定義,即使是高深的規律,也是以定義為結論的。規律背後的規律,本質裡的本質,我不知道到底有幾層,世界是深不可測還是本來就很簡單。
但可以知道是,知識從零星的點匯聚成體系,體系越來越完善,不同的體系又匯聚到一起,最終是真實世界的完整資訊化。資訊熵說傳播越廣,保留時間越長,它的資訊熵越小,就越有價值,這說的不就是知識麼。當知識完備時,資訊熵就是最小的嗎?不過這就引出更值得注意的問題。
知識的量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不過目前不論知識是有限還是無限的,每個人都已無法掌握現在的所有知識了。以前,一個人可以被冠以多個標籤,數學家、思想家、生物學家、哲學家等等之類,近代科學家們以一種學說或理論被人們所熟知,而現代科學家感覺不被人認識了,當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拋去這種可能,從知識樹來看,前人們處在主樹幹上,他們研究的方面廣而不精,所以後很多標籤,近代科學家們處在樹枝分叉上,他們的理論或是帶來新的科學分支,或是打破了前人的瓶頸,而現代的科學家們研究的就更細了,提出大的新理論已不那麼容易了,而且很多是為了證實前人的理論。
隱性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比如師傅帶徒弟,師傅讓徒弟練,徒弟不明白師傅的用意而抱怨,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開了竅。我也是百度搜知識然後看到隱性知識的概念,其中有幾點特徵我覺得是我闡述所需要的:
一個是默會性,即不能透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我總是說,如果人與人的大腦能直接連線傳輸,我就能讓別人知道我腦中的世界了;
另一個是相對性,這裡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我覺這和人的語言表達,總結歸納能力有關;
最重要的一點是非理性,顯性知識是透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隱性知識是透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於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把非理性的這種思維產物歸為隱形知識,小可以理解為一門手藝,大可以理解為藝術創作等感性的思考和靈感。
令人期待的裝置
又到了幻想環節了,I like this. 知識是幹啥用的,知識反映了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理解,是推動人類向著有序發展的階梯,壘得越高,有序性越強。
但個體所能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團體很好,但隨著人數增多它的效率會下降,都花在溝通上了,大家的步調不一致,這時就需要一種能連線每個人大腦的裝置,不是代替語言溝通,而是實現意識共享,每個人可以獨立思考,但他們有個共同的意識,它不存在於某個個體,即不是以一個人或少數人的意識為代表,而是所有人都是這個整體意識的一部分。
科幻片裡看過類似的場景,據說已經有腦與腦連線的裝置了,但它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我還不知道,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如果相互傳遞腦電波之類的刺激很微弱,則可能只是省略了感官接收資訊的過程,而達不到產生共享意識的效果,但若刺激過強,則思維活躍的腦可能會給不活躍的腦洗腦,或者造成損傷。這種裝置真能實現的話,隱性知識就可以傳遞了,五級意識也有望實現了,我們發展的速度又將會提升到更高的級別。
由決定論看,有些人喜歡幻想不在於他們腦中的表象決定了他們幻想什麼,而在於他們有善於想象的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