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某位支援亞歷山大城存在兩千多年前的叫伊斯托利亞的網友說:“而亞歷山大里亞城也並不是建立在黏土和沼澤之上,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學者對港口內由海洋鈣質沙、泥沙和泥漿形成的全新世沉積物進行了研究,以確定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擴張前後該地的主要泥沙沉積模式。岩石學和放射性碳資料表明,亞歷山大里亞港本身形成於兩個更新世的碳酸鹽砂岩沿海山脊之間,並在海侵期間被海水淹沒,距今約有8000年曆史,周圍的沉積物以平均1—3毫米/年的速度積累,除了這種自然積累之外,人類活動也影響了亞歷山大里亞港口的景觀變化。港口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大量的距今約2400年的人類活動痕跡,核心巖芯區域發現了人工製品和石器。距今約2200到1800年前,Heptastadion得以建成,這個大型堤道連線了亞歷山大港和北方的法洛斯島。”

“沉積物以平均1—3毫米/年的速度積累,除了這種自然積累之外,人類活動也影響了亞歷山大里亞港口的景觀變化。”每年1-3毫米,那麼累積到今天,2500年左右,就應該高於海平面3-7米,而8000年前海平面比今天下降了15米,14000年以前海平面下降了150米。而在所謂的亞歷山大和托勒密時代,也就是2300年前,海平面是自2500年以來直到現在相對高的時候。2000年前,海平面比今天高了2米左右。而那以後,海平面一直持續下降,直到現在。現在海平面略微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幾乎忽略不計,從2000年前到現在的最低點上升不會超過50釐米。現在亞歷山大平均海拔幾乎就是零,整個三角洲平均海拔也不過2.8米,按照該作者的說法,每年1-3毫米的沉降堆積,那麼2400年下來,至少應該是高於海平面2.4-7.2米才對啊,取平均值就是4.8米,也就是說如果2500年前,尼羅河三角洲剛好平海平面,那麼按照這個速度,今天至少應該是海平面上4.8米才對,可如今只有2.8米,亞歷山大城更是幾乎和海平面齊平,屬於11個可能會被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的城市。

今天尼羅河三角洲才平均高於海平面2.8米,那麼,豈不是2400年前應該平均是水下2米,亞歷山大城豈不是除了巖脊,基本都是水下4.8米。

以此類推,4500年前呢?5000年前呢?8000年前,海平面比今天低15米,那時候倒是有可能在海平面上,可按照這個堆積速度,也僅僅高於海平面不到一米而已。此後海平面快速上升,距今兩千年前達到最高,比現在高兩米,而那個時候(距今兩千年前),堆積高度比8000年前升高6-18米,平均數12米,海平面則比8000年前高了17米,那尼羅河三角洲妥妥的還是在海里。所以這資料是不是要去改改啊?

而且現在每年回縮就達到十米,80年以前則是每年十米向海裡擴充套件,1956年建立的拉希德燈塔,離岸1100米,1982年已經消失在大海里。那麼從1980年以前倒推,每年十米,2400年以前,海岸線要比現在回退二十多公里。亞歷山大城豈不就是片礁石或者海島嗎?

既然堆積說不通,於是有人提到了所謂的巖脊,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沉積物,這些巖脊即便高出海面,又如何能養活幾十萬人口呢?飲水都成問題,有人說有運河,可笑了,按你們的說法,巖脊高過海平面十幾米,可尼羅河三角洲邊緣海拔幾乎是零,你告訴我這水是咋逆流成河的呢?水往高處流嗎?而且海水倒灌,這水能喝嗎?

再看看這寬不過兩公里,長不過二十公里的巖脊,背後是瀉湖,前面是大海,請告訴我你家的運河在哪裡穿行?

這張冠狀剖面圖,更明顯,前面是大海,後面是瀉湖,就那一點點巖脊高於海平面不到五米,今天最高處也不到30米,2400年前,拿這地方當首都,養五十萬人,建立幾十萬冊的圖書館,還四條几十米的大道並行,腦子進水了吧。隨便一個大一點的海嘯就可以徹底淹沒,而且那時候能露出水面的又有多少,亞歷山大大帝難道就這眼光嗎?

至於所謂的活動遺蹟,堤道,這些所謂的考古證據,不知真假,不予置評,西方尤其是埃及的考古。呵呵。但是1460年的地圖上法勞島和陸地差不多40公里,也並沒有亞歷山大城的地方。那麼2000年前,看看上圖冠狀剖面,最深的地方水深十七米,你覺得古時候有這個能力在水深十幾米的地方修幾十公里的堤道嗎?別說四十公里了,就是幾公里,又從哪裡取岩石呢?巖脊嗎?那豈不是自毀根基?我表示懷疑。

同樣的西方考古地質檢驗說:“至少曾有6-7條規模比現今大的河流廣佈全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河流在距今2000-3000年時都消亡了”,可是耶元1500年左右的埃及地圖上,分明就有6-7條支流入海。而且不是一張地圖,直到十六十七世紀的地圖,難道都畫錯了?單靠地圖確實不行,可完全無視地圖,單靠考古,恐怕也不妥吧。

不論是坤輿萬國圖還是西方十六十七世紀的地圖,都明明白白的七條河流入海甚至更多,即便是1809年的地圖,也依然不止兩條河流入海,又如何能得出在2-3000年前都消失了的結論呢?看看那些河流,都已經佔了三角洲不小的面積,拿四五千年前,比現在更大,那還會有多少陸地面積呢?而且水量大,攜帶的泥沙更多,那豈不是說明那時候的沉積速度更快。那依據上文的推導,反過來更說明當時的三角洲海拔更低,基本在海平面以下了嗎?吐魯番盆地低於海平面,可那是周圍有那麼多高原高山,遠離海岸,否則海水肯定淹沒了。除非像荷蘭一樣有海堤保護,可那時候有嗎?沒有啊。

克里特島的地震,就震倒了亞歷山大,金字塔神廟啥的都基本沒事,難道這地震也會精準打擊嗎?據說克里特島的地震當時幾乎是十級,難道不會引發海嘯嗎?同樣不合常理啊。

傳教士們的書提到了多祿茂王,就是托勒密王朝,但沒有提一個字的亞歷山大,整個埃及就介紹了孟菲斯,你們說他們不科學,好吧,那書裡面的七大奇蹟金字塔之類的呢?是不是也不能作為金字塔之類存在的證據,不要又來雙標啊。都提到多祿茂王造金字塔了,如果真有的話,會不提亞歷山大城和圖書館嗎?

尼羅河三角洲是在近幾十年才逐漸萎縮,竟然都在今天亞歷山大城附近的海里發現了古代亞歷山大城遺蹟,那這古代亞歷山大城豈不是兩千多年原地不變甚至比今天更遠的深入海里才行,對於沖積平原,這可能嗎?那豈不是唐朝的上海會比現在還大?可能嗎?那真就是神蹟了,反正西方偽史違反自然規律常識是家常便飯了,不出奇。

地圖不準確,確實,1430年的地圖,明明亞歷山大就不在河的入海口裡,到了1570年以後就成了崇明島一樣的存在了,這西方科學也太不靠譜了吧,一個城市的位置,說變就變,我也是醉了。

其實亞歷山大確實是不斷移動的,就是在兩個巖脊之間,淤積滿了,港口就不能用了,只能繼續在兩道巖脊之間向前延伸,形成新的港口,而從圖一那個海拔高度圖可以看出,現在的位置恰恰是尼羅河三角洲邊緣海水最深的地方,另外這兩個巖脊又剛好形成了天然的防波堤,所以才能不斷形成新的港口,相比較於尼羅河三角洲其他的灘塗,這種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使的亞歷山大城脫穎而出,但再如何脫穎而出,兩千多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都不可能大面積露出水面,形成大都市,因為這兩道巖脊遠離陸地,身後又是大面積的瀉湖,只有當現代人類活動不斷分流尼羅河的水量,瀉湖逐漸淤積乾涸。逐漸和陸地連為一體,亞歷山大城才真正具有開發的意義。今天的亞歷山大城身後的淤積平面也才剛剛達到岸邊,2400年以前,又如何可能會有今天的土地規模呢?所以亞歷山大並不是曾經毀損廢棄,而是本身就是一個小漁村逐漸法展起來的,這也是符合所有港口城市的特徵的。因為在兩千多年前,人類生產力並不具備在海邊建立大都市的能力。下圖示記的就是以前瀉湖沼澤的範圍。可見法國考古隊所謂的距今五千年前的人類遺存當時都是在沼澤裡的,難道當年古埃及人都是水生生物嗎?至於所謂的龜背層,不就是礁石或者海島嗎?咋西方文明就這麼任性,總能在海島上(克里特島,西西里島)創造文明呢?

至於下面第三幅圖深藍色的所謂5000-6000年前的瀉湖面積,陳中原教授的鑽孔資料又顯示2000-3000年前依然還是瀉湖。

更何況我們經過大量的考證,所謂的古希臘古羅馬海洋文明,也基本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古埃及那時候尼羅河三角洲絕大部分也不可能露出水面,又何來歐洲糧倉,沒有大規模海運貿易的需求,又何來宏偉的港口城市,高聳入雲的燈塔呢?而且別的不說,就那燈塔用以反光的所謂的青銅鏡子,就很好笑了。

古代埃及真是有意思,有這麼強的工程能力,這麼多餘的糧食,還很早據說就會造船,還繞非洲遠航,竟然幾千年就在尼羅河流域打轉轉,甘心做別人的糧倉,甘心把科技交給希臘人,自己絕不發展,哪怕所謂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就在家門口,這可能嗎?

又是金字塔,又是一百多米高的燈塔,自己的城池,皇宮,民居就簡單對付,而且燈塔每天需要多少木方,算過嗎?古埃及有這麼多木材嗎?在一個島上,一百多米,幾十公里外都能看到,你咋不上天呢?

總結以上所有的分析,再結合未被修改的12世紀前的古地圖,很明顯,尼羅河入海口以前就是個喇叭口,此後逐漸淤積,就形成了今天的尼羅河三角洲,按照目前為止的各種資料,開始堆積的時間不應該早過距今五千年,所謂的七千年絕對是被人為延長了。而真正大體成型,按照目前給出的堆積速度和海拔高度,絕不會早過七百年。什麼四千五百年的金字塔,幾千年的神廟,還有法國考古隊的HK遺蹟,還有所謂距今兩千多年亞歷山大的人類遺蹟,那就要拷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問題了,畢竟對考古資料的取樣,解讀,甚至所謂的碳十四,都是很容易被人為干擾影響的。

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陳根:奈米粒子實現精準給藥,助力藥物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