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貴州科協推薦茅臺總工程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補候選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各方熱議,在各大網路平臺持續發酵。
瀏覽相關新聞時,因著特別醒目的“院士”話題,道長很自然地想起了兩位均已仙逝經年的授業恩師。
一位是與道長情同父子,從本科到碩士、博士一路耳提面命授業解惑的曾慶元院士,一位是道長的博士副導師,對觸動道長當年毅然“下海”起了引信作用的方秦漢院士。
恩師曾慶元院士八十大壽
慈眉善目、仙風道骨的曾慶元恩師
一生嚴謹的恩師十分難得地專門給俺這個學生“擺拍”
恩師曾慶元院士譽享“世界著名橋樑專家”的代表性著作
道長有幸被恩師列入專著參考文獻的早期學術論文
名副其實的“手不釋卷”
身為學子時,竟能有機會直接受教於兩位最終都躋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恩師,是道長此生最引以為自豪的莫大幸福。
雖然極為抱憾和慚愧,未能繼承恩師的學術衣缽,但恩師所賜為人之道與治學方法等,足以讓俺道長受益終身。
道長在醫院與恩師方秦漢院士最後一次相見
贈送給學生的珍貴紀念物:恩師方秦漢院士紀實性傳記
兩位恩師都是在那個年代非常富有典型代表性的“純科學家”:一心治學,甘於清貧,淡泊名利,碩果累累。
恩師曾慶元院士治學的典型特點之一,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嚴謹。
嚴謹的基礎是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凡事必究其所以然——“因此所以”是恩師教導學生時出現頻率最高的口頭禪。
這一點對道長至今都影響極深,遇事動不動就要來個刨根究底、追根溯源。
恩師方秦漢院士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對問題判斷之極為準確的敏感性,一下子就能抓住問題的要害所在,“透過現象看本質”。
道長帶著一大摞數學推導和運算稿紙去求教,恩師也就大致那麼一翻,三言兩語便點透困惑道長多時的癥結,心裡立馬亮堂。
這種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本事,道長也是至今都在潛心學習、修煉,只不過自是一輩子都難望恩師之項背。
引道長入高爾夫之道的老友楊力立早年曾多次調侃,說道長是“把高爾夫當學問做”。
果如是,那也正好反映了兩位恩師多年教導形成的自然積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