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我們已經知道,那些機器人只是裝了程式的機器,它們並不能思考和學習。可是,人類又確實很想造出一個可以和人腦相匹敵的“人工腦”,那麼,這個願望能實現嗎?

對於這個問題,半個多世紀以前,神經網路學說的奠基人之一麥克卡洛是這樣說的:“我們能不能設計出一臺機器來做腦所能做的一切?對於這樣一個理論問題的回答是:如果你能用一種清晰而有限的方法說清楚腦能做什麼……那麼我們就能設計出一臺機器……但是你能說清楚腦能做什麼嗎?”所以,如果想要造出一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腦”,首先必須真正瞭解腦是怎麼工作的,並且按照腦的工作原理來進行設計。

為此,在瑞士工作的南非科學家馬克蘭提出了一個“藍腦計劃”。它的第一步就是用仿照真實神經細胞的單元構造出大腦皮層中最基本的神經迴路模型,這一模型由一臺並行的超級計算機(藍色基因)在2006年年底實現。利用這一模型,有望探索神經遞質的變化以及添加藥物對神經組織產生的後果,這對腦的藥物學和醫學研究非常有意義。但是,為了模仿1立方毫米的鼠腦組織,“藍腦”就需要兩臺超級計算機。即使不考慮人腦中這些神經迴路彼此之間的複雜聯絡,光是大腦皮層中就有超過100萬個以上的這種迴路,這需要多少臺超級計算機才行啊!所以,目前來說,也許研製新的模模擬實神經細胞的硬體來構造此類迴路也是一種可能的途徑,而這方面的探索已經展開。

“藍腦計劃”的第一步就是在這樣的超級計算機“藍色基因”上實現的

另一條路並不是從神經細胞開始,每一步都模模擬實的腦,最後造出模仿整個腦的“人工腦”。而是僅僅模仿人腦中的某個區域性,實現特定的功能。諾貝爾獎得主埃德爾曼的“仿腦機”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有益嘗試。

仿腦機是根據腦的區域性組織結構建立起來的,它透過經驗進行學習。與傳統的機器人不同,它是透過在原有設計中許多不同的“神經迴路”中進行選擇來實現學習的,而不是按照事先編制好的程式指令來工作。基於小腦模型結構的仿腦機可以學會在兩側由交通錐隔離而成的曲折小徑中穿行,雖然開始時很笨拙,但是在經過學習以後,穿行就進行得越來越順利了。(顧凡及)

仿腦機

【科學人】埃德爾曼

因為把達爾文進化論的選擇機制引入免疫學,埃德爾曼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他在得獎以後,又把這一思想引入神經科學,提出了“神經達爾文主義”,以此來研究意識和仿腦機。儘管他在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作為一位科學大師,他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複雜性。他在2005年說道:“仿腦機依然還只處於它的早期階段……長遠目標是發展出一種有意識的人工物,雖然機器意識充其量也還只是一種遙遠的希望。我們成功建造各種仿腦機,它們有很好的記憶系統,能夠進行知覺分類,在這方面開了一個好頭,如果在10年以前,這會被認為是科學幻想。”

【微問題】寫入式的輸入方法,在一段時間後能夠辨別更多寫出來的字,它有智慧嗎?

【關鍵詞】“更深的藍” 智慧 人工腦 “藍腦” 仿腦機

24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海綿狀奈米片層級結構的電子調控及其在高效穩定電解水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