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說到了白矮星,那麼,所有的恆星最終都會在變為白矮星之後逐漸消逝麼?其實不然,有的恆星在變成白矮星之後還會再次綻放一次美麗,就是變成行星狀星雲。說到這裡小夥伴們可能感到困惑,怎麼就又和行星扯上關係了呢?今天的主題就是白矮星後的行星狀星雲,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新形成的白矮星附近,任何的氣體都可能被它噴發的輻射所影響,當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最後的垂老階段,會以氣體和風的形式將外層吹出。在其形成白矮星的時候,這些變成氣體形式的外層其實距離這個核心並沒有多遠,只是1-2光年左右的距離。
這樣的距離,在太空,其實是非常相近的,此時,輻射就會影響這些氣體,使得這些氣體發光。氣體發光?這又是什麼樣的?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行星狀星雲。是的,就是以白矮星為核心,由其輻射改變顏色的氣體組成的。
這樣一個名字是為什麼?這和它第一次被發現時有關。發現行星狀星雲的就是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小夥伴可能覺得這個名字耳熟,對,就是發現紅外光和天王星的人。
赫歇爾第一次發現它時,其在望遠鏡中它具有像天王星和海王星那樣略帶綠色而有明晰邊緣的圓面,行星狀星雲呈圓形、扁圓形或環形,有些與大行星很相像,因而得名。這裡插播一個小趣聞,在當時,赫歇爾正在拼命尋找彗星,所以起初他把行星狀星雲誤認為是彗星,後來他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建立了一個目錄,叫“avoid these objects"。但是現在,這個列表是很多天文愛好者的一個觀測選擇,因為裡面包含了許多最好、最亮的觀測物件。
行星狀星雲的光輝是由熾熱的中央白矮星激發氣體產生的,大部分是氫氣,發出紅色的光,還有氧氣,但是氧氣比氫氣明亮得多得多,所以最終,形成的是綠色的。行星狀星雲被命名是星雲,但是其實只有稀薄的氧氣。所以說這正是天文所帶給我們未知的樂趣。這樣的行星狀星雲不僅僅被賦予了美麗,更是代表了恆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