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頭語:2020年12月1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成功著陸,實現了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作為我國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月球探測工程原副總設計師,82歲的龍樂豪院士欣慰地說:“看到嫦娥五號飛向太空,我無怨無悔了,我為這個事業做了我應該做的工作,沒有虛度此生。”
為航天事業也曾“一夜白頭”01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場。“3、2、1,點火!”隨著操作員一聲令下,發射現場冒出金色火焰,映透山海。伴著巨大的轟鳴聲,“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帶著“嫦娥五號”探測器騰空而起,飛向距離地球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
看著火箭帶著長長的火舌飛向深空,現場許多人為之流下熱淚。作為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設計者、見證者、參與者,白髮蒼蒼的龍樂豪院士更是激動萬分:“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的最後一步,也是收官之戰,意義非凡。”
為了我國的航天工程,龍樂豪院士醫生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及感受過發射成功的喜悅,也承受過發射失敗的重壓,甚至“一夜白頭”。如今談起這些,他依然感慨萬千。
早在20世界70年代初,龍樂豪就協助總設計師主持了我國第一枚採用液氫推進劑運載火箭的總體方案論證工作,並主持了氫氧級火箭運送系統自生增壓、滑行段推進管理、防爆安全設計等多個具有開創性的設計技術方案,均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此外,他還四次擔任東方紅二號通訊衛星二崗“01”號指揮員,履行火箭主任設計師職責,為我國的通訊衛星發射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把衛星送入距地面3萬6千公里的軌道,龍樂豪組織了長征三號及其發展型運載火箭的研究工作。當時,他提出採用“上改下捆”、“先改後捆”以及模組化、系列化、組合化與總體最佳化的思路研製,採用上百項新技術,使我國高軌道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1.5噸提高到5.1噸,縮短了一年以上的研製週期,節約經費上億元。
從1992年開始,我國開始承攬外國衛星的發射業務,合同金額達到數億美元。龍樂豪領先參與了相關發射工作,不僅主持與外方的技術協調,還解決了星箭機械、電磁電氣等諸多技術難題,確保了多顆衛星的成功發射。每次發射,他都親臨現場,指揮技術人員克難攻堅,細心檢查,深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賴。
眾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項高科技事業,哪怕一點紕漏都會造成嚴重後果。1996年2月15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代號為708的國際通訊衛星時,火箭點火起飛後約2秒執行姿態就出現向右偏斜,飛行22秒時火箭就撞到了發射場對面2公里的山頭,隨即發生劇烈爆炸,星箭俱毀。
訊息傳出,國內外一片譁然。作為火箭總設計師和發射總指揮,龍樂豪一夜之間急白了頭,連問三個“為什麼”。是設計錯誤還是其他毛病?龍樂豪帶人經過不斷推理和反覆試驗,最終確定火箭總體設計技術方案正確無誤,原因在一個骰子大小的元器件中。一根比頭髮絲還細的導線焊接有問題,在發射後3秒就斷開了,從而導致了這次重大事故。
談起這次發射失敗,龍樂豪院士依然心情沉重。他說:“面對高難度複雜的航天工程,一定要膽大心細,勇於突破,既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自信心,又要有不計個人得失,不懼挫折失敗的奉獻精神。”後來,他們圍繞設計、生產、產品質量控制等工作進行全面複查,制定了數百條改進措施,確保了後續發射試驗的成功。
一生只為實現“三個夢想”02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夢想與現實的距離。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也是夢想與現實的距離。龍樂豪院士曾多次談起,他有“三個夢想”:一是上學夢,二是軍工夢,三是航天夢。
1938年,龍樂豪出生在湖北省漢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家中兄弟 4個,父親分別以“英雄豪傑”為他們取名。因家境貧寒,他自小要家人幹農活,經受了很多磨難,也培養了吃苦精神。
6歲那年,龍樂豪在田間放牛時見水田裡有泡泡冒出,估摸著那裡有鱔魚,就放開牛去抓鱔魚。結果撒韁的水牛沿著水田邊吃青苗邊走,龍樂豪慌忙去追,不慎落入了一口深水塘。好在被人及時發現救起,他才倖免於難。
幼年時龍樂豪很想讀書,可國家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根本沒有讀書的機會。直到新中國成立,他已滿11歲,才得以走進課堂唸書。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加之年齡比其他孩子大,他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求學機會,學習上格外用功,僅花了3年時間就完成了小學學業。
上中學後,學校每週有一次軍事課,龍樂豪十分喜歡,併產生了軍工夢。小時候,他親眼目睹過日本侵略者濫殺無辜,十分痛恨,心想:一個小小日本國,竟然不遠千里派兵到我國燒殺搶掠,主要是因為我國太貧窮,國防力量太薄弱,長大後一定要參與壯大我國的國防事業。
1958年,龍樂豪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就讀導彈自動控制專業。1963年大學畢業以後,他進入國防科研部門,從事導彈火箭的總體設計,開始實現了自己的軍工夢。從設計員、設計師、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到總指揮,他一干就是近六十年。
回憶過往,龍樂豪院士說“苦中有甜”。過去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缺乏研發經費,又有外國的技術封鎖,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他和同事們在夢想與壓力中前行,採用了很多土辦法進行科技攻關。
有一次,他和同事需要製作400多根氫氧半噴管,沒有降溫爐,他們直接把管子拖進公共廁所,放進糞池裡冷卻,弄得一身的大糞臭。
研究推進劑時,要用液氫液氧做擴散實驗。但龍樂豪等人對試劑的沸點、密度等基本資料一無所知,只好把試劑一點點灑出來,用風向和風速測定資料。試劑濺在手上,就會讓手受傷變黑。那時,龍樂豪的手上經常斑斑點點。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1994年,歷時8年研製的長征三好甲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龍樂豪十分高興,揮筆寫下一副對聯:“一箭雙星首飛傳捷報,八年鏖戰今朝定乾坤。”
隨後,龍樂豪又擔任了長征三號乙、丙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與發射總指揮。截止2019年底,長征三號系列運載火箭共發射106次,把116顆衛星送入太空。該火箭的技術性能、發射頻率、年發射量及發射成功率,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此外,我國還利用長征三號系列運載火箭四次將嫦娥探測器送入太空,實現了千百年來的“奔月夢想”。
從東方紅一號、氣象衛星,到載人航天、北斗組網、嫦娥探月,龍樂豪的航天夢一次次變成現實。一路走來,他感慨良多:“航天事業是一個特別複雜的系統工程,道路很艱難,很坎坷,得經過很多的挫折。對於航天事業來說,1萬減1,不是等於9999,而是等於0。成功是差一點的失敗,失敗是差一點的成功。”
讓航天事業薪火相傳03
因為在航天事業上的突出成就,龍樂豪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等諸多獎項,還獲得了首屆"五一"勞動獎章,併成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榮譽屬於過去,希望更在未來。銀髮閃亮、精神矍鑠的龍樂豪院士謙虛地說,作為一個從牛背上走下來的火箭設計師,如今他也是年屆八旬,但航天夢還在繼續,自己眼下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駕護航、謀劃未來、提攜新秀”。
這言辭懇切的12個字,表達了一位老科學家對航天事業的摯愛、責任和擔當。這些年,他不顧年高體弱,經常奔波在祖國各地,到各大中院校舉行科普講座,為廣大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
火箭只是十分專業,但龍樂豪院士總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晦澀變得通俗易懂。在與學子的精彩互動中,更是妙語連珠。有一次,他回母校漢陽一中做了一場《中國的火箭與航天》講座,用一句“我是一個‘80’後老人,和你們的差距並不算遠”的開場白,一下子拉近了和學子們的距離。
在講座中,龍樂豪院士還告訴他們: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讓定位服務價廉質美。北斗衛星成功組網後,定位服務便成了“白菜價”。現在,中國的航天事業正處在黃金髮展時期,舞臺非常廣闊,值得有志青年去熱愛,去投身。
他還鼓勵青少年從小要有夢想,並堅持為夢想而奮鬥。他說:“奮鬥的征程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難,總會有坎坷,有失敗。只要不畏挫折,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自信心,就一定能實現夢想。”
https://mp.weixin.qq.com/s/YPt17oQgetAq0wZQ9ho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