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上世紀90年代,肯亞著名古生物學家理查德·利基提出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概念,自此這個事關人類命運的話題,就一直受到科學界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2020年聯合國關於生物多樣性發布的第5份報告更是指出,人類僅有幾年的時間來避免地球出現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此次大滅絕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究竟是怎樣的狀態?能否稱得上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如今的物種滅絕相對於地球歷史上的歷次物種大滅絕有何不同?科學界存在著不同聲音,我們該相信誰呢?

重慶市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的恐龍化石

物種滅絕速度越來越快了

物種滅絕是一種自然現象,古代中外學者都發現大多數化石與現代物種不相似,他們為此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到了18世紀,博物學家們已經意識到,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物種滅絕。達爾文在南美洲發掘出幾個“滅絕的怪物”的化石,他在《物種起源》中寫道:“我想恐怕再也沒有人比我對物種滅絕更加驚奇了。”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地質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父子等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們在義大利、丹麥等地白堊系和第三系的界線黏土中,發現了存在外來隕石特徵的銥元素,並提出中生代霸主恐龍是由於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才導致滅絕的假說。於是,大滅絕概念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各國學者展開了大量研究。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大衛·勞普和同事傑克·塞普克斯基隨後詳細研究了化石記錄,公佈了他們對物種滅絕“背景”比率的研究結果,即有機體在地球生命史中滅絕的正常比例,表明地球至少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

工業革命興起後,環境汙染和物種大量滅絕隨之而來。人們開始意識到,地球歷史上曾一再上演的大滅絕或許又一次來臨了。

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經改變了超過70%的土地和66%的海洋的生態面貌,人類活動引發了嚴重的全球性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如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森林破壞、大氣及酸雨汙染、土地荒漠化、海洋汙染、有毒化學品汙染和有害廢物越境轉移等。這些都導致了大片動植物棲息地消失,不少物種瀕臨滅絕,食物鏈發生變化,嚴重影響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發展。

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臺灣雲豹以及渡渡鳥等物種都已不復存在。人們熟知的大部分動物,如犀牛、老虎及大象等,也可能在3個人類世代後消失,珊瑚礁最快可能在2070年毀滅殆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計,自1970年以來,脊椎動物的數量總體下降了60%。脊椎動物至少有338種已經滅絕。如果包括“野生滅絕”和“可能滅絕”的物種,這一數量可能上升至617種。最近在野外滅絕的脊椎動物,包括在2018年失去最後一名雄性成員的北方白犀牛和原產於巴西的一種藍色金剛鸚鵡。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40年裡,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銳減了50%。

由大約1.6萬名科學家組成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近稱,目前有超過3.55萬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這包括31%的魚類、27%的爬行動物、14%的鳥類、25%的哺乳動物、40%的兩棲動物和33%的造礁珊瑚。現在全球僅剩下7000只非洲獵豹,非洲獅的數量自1993年以來減少了43%。在俄羅斯東南部和中國,只有大約100只遠東豹在野外生存。地球上無脊椎動物佔據了物種的絕大多數,自1500年以來已知消失的無脊椎動物有40%是蝸牛和鼻涕蟲。三分之一的昆蟲物種瀕臨滅絕,地球上的蟲子總數每年減少2.5%。

更可怕的是,地球上的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科學家分析了過去500年來滅絕物種的資料發現,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前,每百年滅絕的物種在20~60種之間;但19世紀以後物種加速滅絕,過去百年滅絕的物種逼近了400種。自1500年以來,一半以上的脊椎動物滅絕都發生在1900年以後。從1600年到180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25種;但從1800年到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科學》雜誌曾報道,現在每小時都有3個物種滅絕。如今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史前要快114~1000倍,比形成新物種的速度快100萬倍,這樣的滅絕速度遠遠超過史前任何一次物種大滅絕。

物種的大量滅絕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鏈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主任巴雷特說:“這遠遠不只是失去大自然的奇蹟。這實際上是在危及人類的未來。大自然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它是我們維持生命的系統。”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恐龍與化石展館陳列的展品

危機前所未有

與地球上歷次物種大滅絕不同的是,引發這場災難的幕後主推手是人類。

自從掌握了用火、學會了製作石器、產生了語言、培養了團隊精神,人類的力量就增加了成百上千倍,以至於在擴張的道路上,沒有任何巨獸猛禽能夠阻擋人類的腳步。

有關研究表明,僅僅用了兩千年的時間,智人就從北美到南美,一路橫掃各類動物。生物分類有門綱目科屬種,如果以屬為單位,當時北美的47個屬中有34個滅絕了;而南美,60個屬中有50個走向了滅絕。化石記錄表明,劍齒獸等猛獸都是倒在了人類的擴張過程中。

便利發達的現代交通讓人類能輕鬆抵達地球的每個角落,這也帶來了物種入侵的嚴峻問題。外來物種藉助各種交通工具快速散佈到世界各地,引發了一次次區域性物種滅絕事件。發達的交通網路,也造成物種分佈碎片化,物種被迫形成若干孤立的群體。

工業革命對地球溫室效應推波助瀾。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導致海洋酸化,影響鈣化生物的正常生長。海洋表層水體的pH值已經從工業革命前的8.2變成了現在的8.1左右。21世紀末,這一數值將可能降低到危險的臨界值7.8,也就是海洋生態系統崩潰的邊緣。此外,人為垃圾汙染導致很多水生生物無法生存。

當今地球所遭遇的生態危機,和人類活動緊密關聯。這也表明,當今人類所遭遇的生物多樣性災難,與地球歷史上的物種大滅絕有很大區別。

首先是影響因子不一樣。歷史上的生物滅絕,是地球環境的惡化導致的。所以一旦生態環境變好,生物界又會恢復,並出現新的發展。但是,由人類“魔掌”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災難是很難恢復的。而且人類對生物圈施加的壓力在迅速增強,物種滅絕有可能呈現加速的趨勢。

其次,過去的生物滅絕,主要是那些不適應環境劇烈變化的低等、原始、落後的物種滅絕了。而現在,不管物種是適應演化的還是不適應演化的,統統難逃“魔掌”。

第三,過去物種滅絕速度非常慢,一些物種滅絕期間,仍然有新的物種不斷地進化出來。所以生物滅絕後,大自然會經歷一個復甦期,生物會重新走向新的演化。但現在的生物滅絕速度遠超歷史,且物種的進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很難再進化出新的物種。

此外,潛在的危機更加令人不安,那就是科學界對此問題的認識還非常不足。國外一名學者指出,當我們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可能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都已經滅絕了。

古生物學家提切特說過:“生命,必定能以某些形式在現今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中倖存下來。而脆弱的人類,卻很可能在這樣的危機中敗下陣來。”一些科學家為此已發出警告:“地球已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且它最終將危及人類自身,這並非危言聳聽。”還有人悲傷地說:“不曾孤獨地來到這世界的人類,難道註定要孤獨地離開?”

北京有一個麋鹿苑,那裡建了一個世界滅絕動物的墓地,豎立了100多塊墓碑,墓碑上刻著最近300年來因人類不當活動而消失的動物。當物種滅絕的多米諾骨牌紛紛倒下時,作為其中一張的人類,還能屹立不倒嗎?

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它於2018年離世

不過,科學界也有另一種聲音。他們認為人類對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家底並沒有調查清楚。科學家曾在熱帶雨林做了一次樹冠物種採集,結果出人意料地發現了大量從未見過的甲殼蟲動物,匡算下來雨林中可能有千萬物種。科學家也在深海區取樣,發現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種類非常豐富,匡算下來海洋無脊椎動物也有千萬物種。由此看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要比人類想象的豐富得多。

對於物種滅絕速度的估測,首先要建立在對當前物種數量有可靠了解的基礎上,而科學界目前對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種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由於統計的物種數及統計方法千差萬別,對於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科學家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比如目前只能透過已知的東西來推測未知,但是用脊椎動物估算的滅絕速度,就和用無脊椎動物估算的滅絕速度不一樣。

另外,人類只有700萬年的歷史,而且人的個體壽命非常短暫。人的一生,確實難以感知歷史上地球物種大滅絕所經歷的漫長過程。

大自然強大的自愈能力也遠遠超過人類的想象,過去歷次物種大滅絕後,生物界總能從災難中恢復過來,這與地球系統的自愈能力密切相關。

因此,要說“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證據似乎還不夠充分。

然而,生物多樣性危機正在發生,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地球生命系統的“涅槃”,對人類而言的確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少有人會否認相關研究及其所引發的爭論的價值。那人類又該怎麼辦呢?

人類活動已經給地球表面帶來了很大的改變,現在要做的,恰恰是反方向的工作。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釋出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稱,人類活動需要根本性的改變,包括8個方面:土地和森林、農業、糧食系統、捕魚和海洋、城市和基礎設施、淡水、氣候行動和衛生。

該報告主要作者戴維·庫珀說,除了保護和重建,還須在生產和消費層面採取強硬措施,人類需要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採取行動。“已採取措施的方面都看到了進展。例如與上一個10年相比,這個10年的森林砍伐水平減少了三分之一。對捕魚進行良好管理的地方可以看到恢復的跡象。在消滅島嶼入侵物種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擴大保護區,尤其是海洋區域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1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能解釋一切嗎?科學是萬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