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著者:黃媂

←(向左滑)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請您點選關注、推薦閱讀、評論和轉發,您的每一次點選都是我創作文章的動力。
五花八門·形成地球的學說

對地球有所關心的人或者熱愛著地球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是如何誕生的呢?

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現代人一定不會在“神創論”中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事實上,早在18世紀的時候,法國生物學家布豐就在他的 「彗星碰撞說」體系中打破了神學的禁錮。以此同時,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以及提高,關於如何形成地球的學說已經五花八門了,但是最具有科學依據的學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彗星碰撞說」、

太陽系形成早期,一顆巨大的彗星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被拉拽到太陽本身上,這顆彗星與太陽發生了猛烈的碰撞,把太陽的一部分物質拋灑在太空中,碰撞後的殘留物和拋灑在太空中的太陽物質漸漸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地球以及太陽系中其它型別的行星、衛星、小行星。

第二種:隕星說」、

這種學說是由德國哲學家康德所提出,學說的解釋是——由於隕星的積聚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太陽以及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

第三種:星雲說」、

法國的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在1796年發表的著名科普讀物《宇宙體系論》一書中提出——太陽的形成是因為星雲的積聚,行星的形成是因為太陽排放出來的氣體物質積聚而成。

第四種:雙星說

這種學說的解釋是——曾經的太陽系是擁有兩顆恆星的,除了太陽以外,還存在另外一顆恆星,目前的太陽系中的行星都是由這顆“曾經存在過的恆星”演化而來的。

第五種:行星平面說

這種學說的解釋是——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處於一個平面軌道中,並且這些行星都是圍繞著中心點的恆星·太陽執行,但是目前已知的衛星都是行星形成後多餘出來未能被利用的殘留物。

在上述五種學說中,康德的「隕星說」和拉普拉斯的「星雲說」雖然在描述太陽系的形成略有不同,但是這兩種學說都認為太陽系是因為物質積聚而產生的,因此可以把這兩種學說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在當時被多數科學家認可的新假說·「康德-拉普拉斯假說」。但是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拉普拉斯的「星雲說」不能再成立了,因為這種學說有一個非常嚴重的漏洞——逆行衛星和角動量分佈異常的問題。

拉普拉斯的「星雲說」不能成立的原因

根據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天文資料,現在的太陽質量佔據整個太陽系系統總質量的99.87%,角動量的佔據比是0.73%,但是其他八大行星和所有的衛星、彗星、小行星群等的質量佔據比只是太陽系系統質量的0.13%,然而它們的角動量佔據比卻高達99.27%,這個怪異的天文異現象在天文學中被稱為「太陽系角動量分佈異常問題」。拉普拉斯的「星雲說」對產生這個怪異天文異現象的成因是無法解釋的,加上現代的天文探測表明越來越多的恆星星體會發生相互碰撞的事實。

舉例說明:

1979年8月30日,一顆彗星以大約560公里/每秒的驚人速度徑直 栽入了太陽的火焰之中,這個罕見的天文現象清楚地被美國發射的衛星·P78-1捕捉到了,並且記錄了這顆彗星被太陽吞沒掉的情況,在短短的12個小時裡,彗星就完全被融化掉了。1887年也發生了一次有觀測作為考證的太空交通事故,一顆彗星在接近“近日點”的時候,彗發在太陽高溫的烘烤下蒸發了1945年也發生了一次太陽系失蹤事件,一顆彗星在“近日點”附近的位置失蹤了。

本人觀點:地球之所以會在傾斜的情況下圍繞太陽公轉,是由於地球誕生1億年後被一顆直徑大約為2000千米、重量高達25億噸的小行星碰撞所導致的。

「彗星碰撞說」演變出的新學說無法透過科學驗證

既然宇宙間會存在天體碰撞的事實,那麼布豐提出的 「彗星碰撞說」可能是正確的,由此就演變出一個新的學說「災變說」,在太陽系形成的理論中,古人的研究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災變論

這種學說的解釋是——太陽系偶然獲得了“數以億計的行星”。

第二種:演化論

這種學說的解釋是——太陽系是有序形成的,並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緩慢演化。

災變論在海外是非常流行的,基於這種理論的解釋是物理現象處於某種巧合的狀態下發生的,因此「地球碰撞火成說」最具有代表性,這個學說的解釋是——早在46億年前,數萬億顆小天體相互碰撞而積聚成一個巨大的火球,冷卻後就是今天的地球了。但是這個學說一直到至今仍然存在著幾個問題無法用科學的手段來解釋。

第1個問題:數量多達數萬億顆的小天體為什麼會在距離太陽1.5億公里的軌道上發生碰撞呢?

第2個問題:當時碰撞的軌道上並沒有大天體存在,吸引小天體靠近的引力場又源自哪裡?

第3個問題:數萬億顆小天體為什麼不會被太陽這顆大天體的引力所俘虜?

第4個問題:如果地球是透過碰撞形成的,那麼太陽系中的4顆氣態行星又是如何形成的?

主導著太陽系中的4顆氣態行星的物質是“氫元素”,這種元素的密度小到甚至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那麼什麼樣的隕鐵、隕星、隕石或者小行星能夠透過碰撞而形成氣態行星?如果碰撞說不可以說明氣態行星的成因,那麼關於地球的成因也就不能成立了。

第5個問題:如果早期的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火球,那麼高溫的火球又如何孕育出佔據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在碰撞的過程中,彗星和隕石中的水分子是如何被提取出來,彗星和隕石所攜帶的水分子含水量真的能夠與數千米深的海水作平衡的估算?即使碰撞時產生的高溫也能使水分子被蒸發出來,但是氣體的上升高度是有限的,氣體密度過大會後積聚成水,因此蘊藏在彗星和隕石內部的水分子是無法透過高溫的方式被提取出來的。即使碰撞時產生的高溫可以把水分子從彗星和隕石的內部提取出來,從而形成“水坑”,但是再次的彗星和隕石碰撞是落入“水坑”中的,那麼水分子透過高溫的方式被提取出來的說法就不能再成立了。

第6個問題:如果地球上的輕元素源自於彗星和隕石,碰撞時的速度與溫度會導致彗星和隕石中含有物質的“彗尾”部分被燃燒或者被吹散掉。然而現在的地球內部還存在大量的輕元素{例如氫、碳、氧、等元素},地殼、地幔中還蘊藏著大量的水分子,以上兩個事實說明早期的地球在形成的時候根本沒有出現過“碰撞火成”的過程。

綜上所述的6個問題無論是從天體力學的觀點還是物理學的觀點都是無法用科學的認證作回答的。

演化論是以星雲逐漸積聚成恆星和行星的機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拉普拉斯的「星雲說」和康德的「隕星說」。

拉普拉斯的觀點認為——早期的太陽系星雲在向“原始太陽中心點”聚攏的同時,外圍的物質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圈又一圈的物質環,每一圈物質環都圍繞著中心點公轉,中心點就是早期的原始太陽,每一圈的物質環又積聚在一起變成了行星。康德的觀點認為——“太陽星雲”和“行星星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星雲體系,這兩個星雲體系在各自的積聚中就表現得像齒輪一樣轉動,原恆星和原行星就是在齒輪般轉動的機制中形成。

拉普拉斯的「星雲說」和康德的「隕星說」存在著以下的問題同樣無法透過科學驗證。

第1個問題:“太陽星雲”向中心點聚攏時會隨著體積變小從而增加密度,以此同時自轉速率變大會導致“太陽星雲”中心點的角動量增加,但是太陽是一顆巨大的球體,它擁有的角動量卻是0.73%,而8顆行星和所有的衛星、彗星、小行星群等的質量佔據比只是太陽系系統質量的0.13%,但是這些天體合起來卻擁有太陽系系統99.27%的角動量。這些資料表明太陽系演化論至今不能成為一個正確的理論依據。

第2個問題:“太陽星雲”向中心點聚攏時,周圍形成的應該是一個圓形的物質環,太陽應該是處於圓形物質環的中心區域上。然而現在所有行星的公轉軌道都是呈現橢圓形的,太陽是處於橢圓形公轉軌道半軸焦點上。如果行星是物質環演化而來,那麼衛星形成的機制又是什麼?因為物質環中的物質在軌道上透過碰撞的方式積聚形成行星後是不可能再創造出物質環而形成衛星的。

第3個問題: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著一個數量高達50萬顆小行星的“小行星帶”,這片區域同樣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物質環”,這些小行星都擁有各自的軌道和引力範圍,它們都是圍繞著中心太陽公轉,但是軌道上的小行星並不會相互碰撞而形成一顆大行星。

第4個問題:如果“物質環”中的小行星可以相互碰撞,那麼碰撞的現象只能在同一軌道的平面上發生,但是絕不會出現行星的傾斜及相對太陽黃道的偏向等現象。

第5個問題:齒輪之間相互旋轉的方向是相反的。然而太陽、行星、衛星的公轉和自轉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太陽與行星的旋轉方向和大齒輪與小齒輪的旋轉方向是不同的。

結合以上的事實,目前所有的地球起源學說還存在非常多的漏洞和無法說明的事實,因此關於地球是如何形成的!迄今為止依然是科學界無法解釋的一個謎團。

推薦閱讀

16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資訊早茶:月球“土特產”將在國家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