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神經元無時無刻不在互相“交流”,事實上,在60年前科學家掌握了記錄單個神經元的技術之後,科學家們就知道大腦活動會頻繁發生變化,即便沒有明顯的理由表明大腦應當如此變化,但事實依舊如此。

顯然,大腦的神經活動是不規則的,是從一個瞬間到另一個瞬間的變化。並且,無論是否評估單個神經元或整個大腦區域,都會出現這種神經活動異常。大腦總是顯得“嘈雜”。然而,就是這種“嘈雜”,為大腦的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令人驚喜的發現。

在《意識與大腦》(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一書中,法國神經學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納寫:“神經元不僅能容忍噪聲,還能放大噪聲。”神經元的工作原理是放大認知波動,甚至利用這些波動的噪聲來幫助生成解決複雜問題的新方案。認知波動可能使我們更接近一個正規化轉變,即“噪聲是新的訊號”。

對這些認知波動的研究正引導研究人員以全新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治療。研究人員不再試圖減少抗抑鬱藥引起的自發大腦波動,而是嘗試增加這些波動。

這有些違反直覺,因為自發波動和走神也會導致抑鬱性的沉思和焦慮。然而,通量理論認為,這些消極的思維習慣會受到大腦中大量自發性波動的干擾,而這種干擾會使一切放鬆下來,使人們改變舊的習慣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在心理健康科學領域帶來一些難以置信的突破。在紐約大學的朗格尼成癮卓越研究中心,羅蘭·格里菲思和斯蒂芬·羅斯給巴爾的摩和紐約市的80名重症癌症患者服用賽洛西賓,超過四分之三的患者表示,他們因害怕死亡而產生的抑鬱和焦慮情緒得到了顯著緩解。即使在治療6個月後,這樣的改善效果仍然存在,並且與自發波動的放大有關。

可以說,自發性大腦波動是一種不應被低估的工具。當然,對於大腦的認知還在不斷更新。神經元鋪設的這個超級資訊網路貌似充滿了大量無意義的訊號,但顯然,它們對於人們的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預警:地球氣候正墜入不可逆轉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