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01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當人來到這個世界,第一眼看到光芒時,就證明生存的過程,已然開始。

而當人閉著眼,再也看不到外界的光芒時,那麼他也就走向肉體的毀滅。

在中國人的文化思想中,其實我們大多人,都對“生死”有著極強的抗拒心理。

可是,不管我們怎麼抗拒,生存和毀滅的現實,終究有一天會不期而至,這是必然的。

面對“死亡”這個問題,有人會感到恐懼,而有人則會感到好奇。

前者的內心想法我們能明白,因為沒有人能真正接受死亡這個殘酷的現實。

而後者的好奇,則會激發人對於“死亡”的研究——瀕死實驗。

說起瀕死實驗,它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從研究中分析人在“死亡”的過程中到底經歷了什麼,而某些狀況,又有何種原因造成的。

帶著這兩個最主要的目的,大多科學家也就不斷地進行試驗,從而給出了答案。可這些答案,則讓人有一種細思極恐的感覺。

02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穆迪博士研究了接近150個瀕死的案例,並且在其中發現了一些共性和一些非共性的現象。

有哪些共性的現象呢?

那就是有很多實驗者都反映,他們能在死亡的過程中聽到外界大多人的聲音。

雖然他們說不出話,但是,醫生的言行舉止,家屬的神態和反應,都被他們看得一清二楚。

另外,他們的大腦中還會出現一些曾經經歷過的,且讓人熟悉的畫面。

那一些畫面,就像是一幕幕的影片一樣,在他們的頭腦中閃現出來,讓人回顧了這一生的所見所聞。

在“回顧”這個過程中,他們很驚訝地發現,雖然這些畫面閃過的時間不長,有些畫面甚至早已被遺忘了,可卻顯得異常清楚。

這,勾起了他們內心最真摯的情感。然後,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自己問自己,到底自己這一生活著,又有何意義呢?

03

而那些非共性的現象呢?

大致可以分為這麼4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那就是他們看到那些早已離去的人。

這些人穿著光鮮亮麗,臉上充滿了燦爛的笑容。而且,他們還向實驗者揮手,就像是迎接他們到來一般。

一名女子醒來後說,她感覺這些人都特別親切,有一種不可言語的特別親密的感覺。

第二個方面,那就是他們看到了一種光芒,這種光芒,就好比來自天國的光亮一般,不刺眼,也很溫暖。

那些瀕死實驗者的感覺是,他們看到的光,帶給了他們極大的震撼。

不僅如此,他們還飄在半空中,沐浴著這些光芒,接受著來自“天國”的洗禮。

第三個方面,那就是他們身上出現了兩種感覺,剛開始是痛苦,然後是愉悅。

一名溺水後被救活的男子是這麼說的,剛開始溺水,快要死亡時,他感覺全身都很痛苦,就像是等待著死神的到來一般。

可過了一會,他的痛苦立刻就消失了。而且,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和舒適感。

那種幸福感和舒適感,是他以前所沒有感受過的。

第四個方面,那就是他們都聽到了許多潛在的,且未曾聽過的聲音。

這一種聲音,可以用“詭異”來形容。

因為這些聲音,是他們這一生之中沒有聽到過的。並且,這些聲音還一直在耳邊響起,不管怎麼捂著耳朵,都能聽見。

04

這幾個共性的現象和這幾個非共性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

在美國一位教授看來,這些所謂的現象,都是大腦在即將死亡時所作出的最後反應。它調動了人碎片化的記憶和感官體會,從而在人頭腦不清醒,模模糊糊的情況下,讓人看到和感受到了這樣的情形。

而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大腦缺氧,從而使人看到了“光”。

而對於上述的某些問題,我國的馮志穎教授卻認為,人去世前看到了光亮,不能說是一定由缺氧造成的。因為有些人,他們並不處在缺氧的環境中,也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

在眾多的爭論中,其實人類已然在“死亡”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好奇心的出現和理論的不斷創新,終究會揭開這困惱人一生的奧秘。

05

寫到最後

對於死亡這個問題,不管我們能否去接受,這都是一個不可改變的現實。

人去世之前,到底會看到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知道。就連科學家,也只是在猜測的過程中而已。

可是,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看透死亡,學會珍惜當下,好好活著。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珍惜活著的一切,珍惜那些仍活著的人。

逝去不可留,過往不可追。死亡終究會降臨,可我們,只要能淡然面對,心態端正,好好地珍惜所得到的一切,這就夠了。

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是它讓中華民族抬頭挺胸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