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同時啟動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中國科學院增選名額為73名,中國工程院增選不超過88名。
我國的院士評選,首先由各科研機構進行推選,再由中科院的相關院士進行投票,形成最終院士增選名單。目前,隨著各科研機構推選名單的公佈,貴州“茅臺總工程師入圍院士候選人”一事持續發酵,針對“白酒院士”,不少網友也發表看法:“同理可證五糧液和二鍋頭、老陳醋、十三香、老乾媽…還有託尼,人家是理髮界翹楚、超級大師。”
與“白酒院士”同樣引起爭議的是“黃金院士”-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玉民。事實上,對於二人的學術和工程能力,非專業人的普通大眾很難客觀評判,此次之所以造成輿論熱議,主要緣於“院士”代表最高科學工程成就的身份與“白酒”、“黃金”的行業形象存在較大反差。
陳玉民,1961年5月生,安徽六安人,博士,高階工程師,現任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在科研領域,陳玉民為第一完成人的《海底大型金屬礦床高效開採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曾獲得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陳玉民還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等,在《中國礦業》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陳玉民在礦業技術研發和礦業企業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成就,被稱為“黃金院士”還不如叫做“礦業院士”,也許這樣爭議會小很多。
截止到2021年2月22日,全國已超210人次獲得提名,中國煤炭學會推薦于斌等9人參評兩院院士。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推薦了李東波等8人參評兩院院士。
中國金屬學會推薦了王華、王新東、朱榮、姜周華、董瀚5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同意呂昭平為中國金屬學會向中國科協推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礦業是既古老又年輕的基礎產業,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礦業的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的加快推進,大資料、網際網路、遙感探測等新技術與礦業交叉融合,數字化、智慧化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使礦業發展新動能日益強勁。
我國許多礦山逐步由淺層開採轉向深部開採。資源的不確定性和動態性、工作場所的離散型、生產力要素的移動性、生產環境的高危險性等特點,形成了諸多難題,致使礦山企業生產效率低下,事故頻發。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我國礦山的技術實力顯得尤為重要。
礦業需要人才,也需要帶頭人!